珠江口污染重金难治 白海豚未来60年或减7成

2014-02-20 10:25:5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

  白海豚未来60年内或减少七成

  珠江口海域的污染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富营养化仍是珠江口海域海水水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运气好时,在珠江口,驾船出海的人们可以看见中华白海豚在空中跃起,但这一幕将越来越难看到。

  中华白海豚,集中栖息在珠江口和厦门海域。上世纪60年代在上述两处海域甚至随处可见,现在却成为濒危物种。

  近期香港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香港水域与珠江口的白海豚体内积聚了大量有机污染物,长远可能会濒临绝种,预计珠江口的白海豚数量会在未来60年大幅减少七成。

  白海豚的失落缘于它们所栖息的这片水域——珠江口的污染。珠江口已经连续十数年位列最差级别的劣四类海水。2012年环保部公报显示,珠江口和长江口、渤海湾等五大海湾“水质极差”。

  尽管此后广东官员出面表示“无数据说明珠江口水质最差”,但珠江口的水质污染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珠江流域的下游——广州、东莞、佛山、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砸下真金白银治水,收效却甚微,源远流长的南粤母亲河依然不能摆脱以严重污染入海的归宿。

  污染入海

  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域包括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由东、西、北三江及下游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三江汇合、八口出海,是珠江的一大特点。

  这条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干流总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南粤大地的母亲河。而这条母亲河近年来却屡屡“有恙”。

  2012年,珠江口几度上了环保部的“黑榜”。当年6月,环保部通报全国环境状况时称,珠江口与长江口、渤海湾等五大海湾水质极差。

  《2012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下称《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等河口海域。2011年,全省共发生16次赤潮,为近5年来之最。

  海域污染看似与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人们关系不大,实则密切相关。专家称,海域污染直接反映的,便是持续化的江河污染。海域污染还意味着海产品品质下降。污染物聚集到珠江口等河口海域、近岸海域,会危及近海生态系统的稳定。

  2012年海洋环境公报显示:珠江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为:亚硝酸盐氮30973吨,位居全国主要河流入海第一;总磷152205吨,也位居第一,硝酸盐氮426475吨,仅次于长江;石油类9873吨,仅次于长江和钱塘江;COD(化学需氧量);46484吨,仅次于长江、钱塘江和闽江;重金属3726吨、砷725吨,均仅次于长江。

  鱼类等海洋生物也在恶劣的水质中逐渐退却。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曾对媒体表示,离珠江口比较近的河网,水质很差,由远走近会有臭味,水色呈黑色。里面的鱼类种类有几十种,水面鱼量(每平方公里水面的含鱼量)只有几吨。与之相对比的是,到珠江上游地区二类水质中,大概有100种鱼,水面鱼量有上十吨。

  然而,与珠江口的“恶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珠江流域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较好。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下称“珠江委水源局”)教授级高工李学灵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珠江流域水质整体稳定,并且保持在相对较好的状态。当然,也有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比如云贵源头区一些水量少、人口密集的地方,以及下游珠三角地区,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工业发达,这些地方的小河涌污染严重。

编辑:ws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对标世界著名湾区 环珠江口崛起世界级城市群

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文件的触及,再到写进国家战略,中国人对“湾区”的摸索历时至少20年。湾区一般指的是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详细】

黄河口、珠江口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正式实施

中国国家海洋局14日在广州宣布,中国黄河口和珠江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和保护区网络化建设示范项目(下称“河口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该项目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执行,中国国家海洋局具体实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