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博会与城市公园:更重要的是交往
公园,是城市的水泥森林中的诗意空间。人们在其中运动休闲、亲近自然、欣赏美景,久而久之,公园成为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世界上的国际都市,他们至少拥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公园,如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等。这些公园记录着城市变迁,凝结着市民记忆。
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将于2015年在武汉举办,园博园在今年初露“芳容”。去年底,武汉重塑竹叶海,那里将成为中心城区最大的“绿肺”。今年9月,将有38个公园出现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这座庞大的城市,正变得更加优雅。
其实,公园不仅是装点城市的“饰物”,它还有丰富的内涵,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承载更大的使命。
只有姓“公”才算公园
公园的雏形最早见于古波斯的苑囿,原是提供骑射的驰道和遮蔽风雨的处所。随后古波斯公园的“模型”影响了古希腊,进而奠定了整个西方的公园形态。而中国的公园,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任城王澄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由此可见,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公园都是脱胎于皇家园林或其他私家园林。
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张健认为,历史上公园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而早期依附于市镇和城堡的皇家或私家园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只能算作Garden而非Park。只有园林姓“公”而不是“私”时,公园才算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工业革命后,“城市开放空间(UrbanOpenSpace)”的概念于1877年在英国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OpenSpaceAct)中被第一次提出。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KevinLynch)对开放空间阐释了两点:一,公共可达性、共享性,所有公众而不是少数人享用;二,空间开放性、非封闭性,与城市周边环境相融。这些无疑促进了公园角色的进一步转变。
城市公园的实践,要早于相关的理论探索。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造成了公共空间的匮乏。这极大危害到了市民的身心健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公共空间问题。1833年,由皇家委员会提出报告,1859年英国开始了公共造园运动。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就有城市为民众提供公园等公共设施,以提高人们欣赏自然的能力和对高雅文化的鉴赏力。而大规模的公园建设,则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
19世纪下半叶,城市的繁荣进一步促进着城市公园的发展,美国是率先完成这一进程的国家。美国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私家园林有着明显区别,为现代公园的诞生铺平了道路。1854年,奥姆斯特德在纽约设计建造的中央公园开创了城市公园之先河,有力传播了城市公园思想。在纽约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美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公园的向往,而且大力拓宽了风景园林领域,风景园林包含了更广阔的社会内容。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住建部副部长倪虹:新时代,新园林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今天在广西南宁开幕。两年来,经过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南宁市成功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园博园【详细】
江苏省园博会13座城市展园建成 空间百变
29日,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扬州仪征枣林湾园博园现场,举行倒计时30天誓师大会,动员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服务好园博会、办好园博会。【详细】
第十一届园博会先进城市单位个人获表彰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报,表彰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先进城市、单位和个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