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博会与城市公园:更重要的是交往
公园的核心是人
1999年昆明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其他城市蜂拥效仿,从2006年到2019年,园博会先后光顾沈阳、台北、西安、锦州、青岛、唐山、北京。几经努力之后,中部重镇武汉取得了2015年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举办权。
张健认为,园博会的举办与城市公园的发展不能完全等同。举办此类博览会通行的做法是,将郊区一大片产权争议不大的未开发或已废弃土地,通过整体规划及一次性建设,形成类似公园的大面积展区。这里更多依靠和体现的还是政府的行政职能。公园不仅是视觉风景,本质上更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两者有一定差距。而且园博会距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能否有机融入市民生活,而不至于成为一座景观孤岛,同样考验着相关部门。
城市公园的唯科技化与片面追求审美并非发展中城市的专属错误,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过类似困惑。而欧美的学者,也率先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美国学者阿尔伯特·拉特利奇(AlbertJ.Rutledge)在其专著《一个公园的剖析》(AnatomyofaPark)多次强调“设计必须为人”、“公园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习惯”。拉特利奇将行为学引入公园设计的相关研究,其著作《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AVisualApproachtoParkDesign)着眼于行为,梳理了公园设计者与使用者的矛盾,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公园。
简·雅各布斯认为,如果在建公园时不考虑到人聚集的原因,那么把公园建在有人的地方就毫无意义。公园只有与周边的多样化的功能贯穿在一起,才能起到一种和谐的组织作用。
公园设计要迎难而上
一般而言,世界著名城市的市中心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公园,如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巴黎布洛涅森林等,然后向城市四周“编织”成公园网络和系统。
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红扬表示,应该重点关注西方城市这种“大疏大密”的城市内部空间。上述城市虽然留出了大面积土地建造中心公园,但在城市其他区域还是连续的高密度建筑。不一定要遵循街区与公园数量的严格对应,城市整体错落有致不一定非要每一个节点都错落有致。比如在商业区,顾客很可能希望保持逛街的连续性,习惯一个商场接着一个商场,而不是商场与商场之间“硬塞”一个公园。
编辑: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