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监测,渐成保护森林资源的“第三只眼”
如何实现对森林、湿地、森林灾害、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监测、高效管理和集成服务?
难度不小,但并非遥不可及。
自2006年起,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鞠洪波就率领科研团队,就“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开展研究,项目研究实现了森林、湿地、森林灾害、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监测、高效管理和集成服务,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守护森林资源的“第三只眼”
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供实时、准确、连续的监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第三只眼”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量大、时效性差、预测精度低等技术难题,专家们研发了森林灾害航空监测平台与地面采集系统,创建了卫星遥感监测、航空监测、地面远程监控和地面数据采集相结合的一体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自主研发的基于网络服务的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预警管理系统,实现了灾害全覆盖、快速、实时、连续监测和系统业务化运行。
科研团队还探索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构建了多尺度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时空预测预报和预警模型,实现了不同生境下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率和受害程度的精准预测。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还创建了森林火险预报模型,解决了火灾发生全过程监测难题,突破了森林火险等级短期及中长期预报技术。
在湿地资源监测方面,科研团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针对湿地类型季节差异大等技术难点改进分析方法,专家们建立了基于多种湿地遥感信息的精确提取算法模型,研发了3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集成的湿地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了湿地信息管理、监测、预测与评价等功能的一体化集成运行。
为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努力,科研团队提出了资源、工程、灾害一体化综合监测技术体系,为建设我国林业综合监测体系奠定了基础,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调查人员只要通过掌上电脑就能全自动地监测到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鞠洪波说,这项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涵盖了森林、湿地、森林灾害、林业生态工程等监测领域,将现代林业信息技术与传统地面调查相结合,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点、线、面多尺度监测。其中,多专题快速采集技术和掌上电脑外业数据采集系统,解决了多专题外业采集的通用性难题,实现了森林资源综合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编辑:chengxuetao
相关阅读
《北京市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通过评审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召开了《北京市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组由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中国林科院、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5位专家组成。【详细】
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 元旦施行
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包括乔木、灌木、竹类、花卉和其他森林植物,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木材、竹材、药材、果品、盆景和其他林产品。【详细】
海南上半年完成林业及湿地生态修复5万多亩
记者从海南省环保部门获悉,2017年上半年海南已完成林业和山体生态修复及湿地生态修复5.31万亩,占全年总任务的71.8%,预计全年将修复林业及湿地生态7.38万亩,并完成造林绿化16万亩。【详细】
烟台市林业局建立保护森林资源长效机制
全市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市林业局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将林业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整改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政治任务,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整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