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华:错误的生态学思想在毒害中国城市建设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态城市建设最应该关注的就是人的健康,城市有再多的绿地,如果人没有干净的水喝,人没有新鲜的空气,人吃不到放心的食物,都不能够叫生态城市。
今天的嘉宾是中国城市化与生态问题专家李迪华先生。
李迪华:网友们,大家好。
中国近现代城市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凤凰网:城市化一度是社会的共识,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出现的房价问题、交通问题、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化提出了质疑。那么,我想请教一下李教授,中国城市化的思想脉络大概经历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李迪华:近年来大家都特别关注城市化,其实我不认为是质疑城市化,其实社会在关注,知识界可能质疑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到底要如何走,或者是对过去我们已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产生质疑。但是就大众而言,其实更多的是关注。
要理解中国的城市化,首先要理解城市。城市对中国人而言,其实是一个新生事物,城市在中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城市,也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在唐宋的时候中国就有人口百万的城市,那个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就在中国。但是我个人观点认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城市,包括明清时候的北京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够称之为城市,或者说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城市。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后,在中国出现了和今天城市意义上一样的城市,叫做近现代城市。那么这二者的差别体现在今天我们对城市的定义上,也就是说今天的城市是一个人口、社会、经济、生产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城市必须具备完备的生产和基础设施,必须具备完备的公共生活空间,完备的公共生活。
而这些城市的定义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不是完全具备的,甚至是没有的。中国古代城市其实是一个超级乡村聚落,没有办法跟今天的城市比。我们很容易在谈到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城市的时候,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到中国古代城市去寻找案例,这是不对的。今天意义上的城市,也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城市化的城市源自欧洲。
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中国近现代城市化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鸦片战争后、日本侵华前,中国曾经有过一个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城市:
一种类型叫做租界城市,大连、青岛、上海、厦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由外国的规划师、设计师按照西方城市的模式设计和建设起来的;第二种类型是像无锡、常州这样的中国近代工业化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是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城市;第三类是华侨城市,这个主要是在福建,广州沿海。中国的华侨遍布世界,他们积累了财富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城市。在今天的广东的不少地方,还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华侨城市,比如台山市的台城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是在向西方学习,甚至是在模仿西方建设起来的城市,所以它们具备今天城市的特点。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王文杰:哈尔滨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态城市建设
最近在贵阳召开了生态峰会,提出了要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级森林城市,这是到2020年的目标,现在已经有165个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个。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树木大有可为【详细】
山东12个县(市)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对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情况的通报》。 根据《山东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评价办法》(鲁建城建字〔2017〕18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工作,现【详细】
安徽省召开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8月14日,住建厅在阜阳市召开了全省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创建工作推进会。有关市、县(区)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城建设计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作如何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科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