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华:错误的生态学思想在毒害中国城市建设

2014-03-11 09:39:32         来源:凤凰网     浏览次数:


  凤凰网:那是不是绿地越多越好呢?

  李迪华:从这个层次出发,当然是绿地越多越好。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是,人毕竟是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的生物,而城市它既是一个包含了自然的人工环境,更是一个经济的载体。所以城市除了有生态的功能以外,它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的起居功能,经济功能,生产功能,所以城市建设一定要维持这些功能的平衡,也就是说绿地多了,那么城市的生产效率会降低,绿地多了,人的生活可能不方便。本来城市绿地少,那么城市就会变得很紧促,从城市的这一点移动到另外一点就会很方便。所以城市它还是这样的一个大量需求的平衡体,只要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考虑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城市绝对不会是绿地越多越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同样一块绿地,从生态的角度去考虑它,要让它发挥生态功能,那么这块绿地是让它保持在乡村,还是把它放到城市中去?哪种方式它更能够发挥它的生态作用一些?那一定是放在乡村,而不是在城市。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误区就是,一方面强调城市绿地越多,生态越好,环境越好。另外一个方面忘记了我们是在把城市郊区还有乡村本来环境生态非常好的自然的绿地或者农田,把它变成了城市的人工绿地,也就是说消灭了很好的生态功能,然后把它变成了一个需要人工去维护的,没有多少生态功能的一块城市人工绿地,通俗地说我们破坏了真的生态,然后在城市中建设了假的人工生态,所以我想绿地一定不是越多越好,它是一个平衡,要去理解什么样的生态是一个真的生态。

  中国国家的城市绿地建设实际上跟国家的大政策有很大关系,在1992年建设部颁布了一个文件,在全国开展园林城市评比,园林城市的标准将中国城市的绿地率作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标。最新一版的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的绿地率要占到不低于31%。我不知道这个指标是怎么来的,但是我可以大胆的说这个指标是非常荒唐的,这个荒唐有几点。首先一点是,比如说中小城市,因为城市很小,走几步就是乡村,就是郊区,城市中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绿地,周围的乡村、郊区就是城市大花园,城市是被这个自然给包裹着的,干嘛要拿出不低于31%的城市土地来建绿地?第二,对大城市,越是大城市,它的土地的经济价值越高。

  越是大城市越是不能够把这么多的土地拿来建绿地。最后一点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无论城市中建多少绿地,城市中的绿地都没有办法解决他们对于绿地的心理需求,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他们真正需要亲近自然,那么他们一定要离开城市到乡村去走进自然,到中小城市去休假、去度假。所以城市的生态问题,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并不需要依靠人所工作或者生活的那个城市来解决,我们一定要有全面的观念,否则的话我们会做出很多荒唐的事情。

  凤凰网:您刚刚提到园林城市建设,当下政府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标准是怎样的?

  园林城市不是生态城市,是反生态的

  李迪华: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是这样的,园林城市不是生态城市,甚至于园林城市是反生态的,就刚才我这些论证我想能够说明,它是反生态的,是和生态城市建设是违背的,它跟很多的生态学思想,跟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是相违背的,跟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同步发展的城市,是相违背的。

  凤凰网:当下政府对生态城市评判标准是怎样的?

  李迪华:坦率的说,这个标准并不成熟,环保部门制定的生态城市的标准,主要强调环境污染治理,我去访问过一些达到了环境保护部的生态城市要求的城市,这些城市通常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些城市的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在城市绿化建设这些方面,基本上是园林城市的标准,所以应该说是乏善可陈。在我看来,一定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是一个地理气候条件差异非常巨大的国家,所以这样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朴实的生态城市的标准,而应该是每一个地方都结合自己的地理气候条件,自己的城市规模,自己的经济条件,还有人的生活习惯来制定自己的生态城市的标准。

  凤凰网:现实中是很多城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制定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您如何评价?

  李迪华: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从来不缺好的政策,而且是越往上走,好的政策越多,但是越往下走,中央的这些好的政策不能够变成政令行动,所以有一句带有调侃的话,叫做“中央的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这是一种调侃,但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这些好的这些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政策为什么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