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设计”理性闯关
在“洋设计”风行中国、“洋概念”迷乱本土设计师思维的年代,新一代建筑师能否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流派?
当“欧陆风”、“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洋概念”逐渐被人耳熟能详、甚至泛滥成灾时,中国本土建筑风格与理论又将何时登上世界舞台?
近日,成立10年之久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崔愷工作室正式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尽管揭牌当天的场面并不宏大,似乎更像是一次内部的小型聚会,但在业界看来,这或许是一个宣告,预示着新时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发轫与凝结。谁能否认,若干年后,这不会成为一次建筑理论界的大事件?
2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此次更名的意义在于“立足理性、明确本土”,深入推进本土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逐步推广“以土为本”的建筑创作价值理念,积极探索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建筑发展之路。
从环境出发
由崔愷亲自担纲主任一职的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车公庄大街,穿过体量庞大的院办大楼行至大院深处,可见一栋质朴的红砖小楼。攀爬上楼外加建的狭窄铁梯,就走进了崔愷及其团队的工作空间。
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装修,地面是水泥的,墙体是白灰的,混凝土打造的横梁以原始状态裸露在头顶,没有隔墙的空间用无数摆放建筑模型的巨大铁架分割开。“开放、原生态”,是这座老楼改造的设计精英工作场所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或许也正是这个团队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谁说设计师不会迸发出原创的灵感?
事实上,在当今中国建筑设计界,注重地域性、民族性、场地观的设计师并不少,他们的许多作品也在国内外引起过广泛关注,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就是明证。
不过,注重新时期本土建筑理论探索和研究的并不多。
尽管早已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并有西安阿房宫凯悦酒店、北京外研社大楼、安阳殷墟博物馆等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但是直到2009年,历经多年实践积累后,崔愷才首次提出“本土设计”概念。
何为“本土”?虽然一词多意,但其最基本的解释,还是指“以土为本”。
因此,在崔愷看来,“本土设计”的含义是指“以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为本,设计出呈现不同特点的建筑”。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接地气”。“我认为,只要设计的出发点来自特定的场地、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气候条件,那么都应该算作本土设计的范围,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而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的理解中,“本土设计”的核心,就是对环境——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理解和尊重。“环境蕴育着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代码’,设计师需要去思考、发现和表达。”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建筑设计有时候要听听房子自己的意见
近日,设计权力榜在北京颁奖,诸多获奖项目中既有日本设计师改造的北京大杂院,也有中国学者策展的城市设计档案展览。细细了解这两个项目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设计师、策展人关于城市与设计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届设计权力【详细】
深圳发布建筑设计新规 释放建筑创作空间
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布了《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修订稿)》(以下简称《规则(修订稿)》)。据悉,《规则(修订稿)》放宽了对公共空间、建筑形体等的管控,以进一步提升【详细】
古希腊建筑设计的七大奇迹
古希腊的七大奇迹是:帕台农神庙、耶皮戴奥斯剧场、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特尔斐、罗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岛、克诺索斯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