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一场关乎保护、安置、规划、建设的探索
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的丹凤门遗址。
一开始,蓝图画得再华丽,也没人知道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周边改造工程会呈现怎样的未知格局。
这是遗产保护、民生安置、城市规划、景区建设综合在一起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无论是执行体制上,还是大遗址保护的规模上,在全国都绝无仅有。
缩影
炕底寨村民何老三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2006年年底,西安曲江炕底寨村村民何老三还在为儿子未来的婚事发愁,以搬媒碳为生的他最大的指望,就是两三年后儿子大婚之时,可以给新婚夫妇张罗一套两居室。
一年后,梦想照进现实。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大明宫遗址及周边19.16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的系统保护工程也随之启动。
何老三有望与炕底寨村其他村民一样分配到安置房,心口一块石头落地。
有人说,这是纯粹的民生工程。也有人认为,这纯粹只是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缘由何在?为什么西安市委市政府会在这个时刻启动这样一个漫长而浩瀚的工程?
历史
处于城市核心的遗址区域曾像一块触目惊心的疮疤
镜头还得继续停留在2007年前后。
事实上,如何改造棚户区跟如何进行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一样,都是西安历届政府的棘手问题。当时,一个重要的关于西安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得到关注:政府决策促使西安城市中心北移,需要大刀阔斧的西安市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被真正提上了日程。全西安大概有35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其中大明宫遗址区及周边占了200多万平方米,将近60%。
大明宫遗址棚户区的形成,是历史遗留问题。西安当地人,都知道“道北”。这里有点像北京的龙须沟,特指西安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之后,铁路以北,即在西安城老城墙的北边,唐代大明宫的遗址。因为它是皇家宫殿的废墟遗址,所以这个地方很少住人。再加上当时做皇家建筑的时候,用的是高台,且有很多白灰土,根本种不了多少庄稼。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42年,大批的河南人逃荒而来,就聚居在铁道以北、大明宫遗址周边,大概将近有10平方公里。在西安人眼里,河南话是“道北”的官方语言,那里小偷、吸毒犯居多,还是西安特大枪击案的发生地。解放前作为黄河决口难民聚居地,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一致的被动保护,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改造和发展,整个地区落后西安其他地区发展10-20年:一家人“蜗居”在二三十平米的“房间”,几十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公厕的现象司空见惯;全地区5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一半以上是临时性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统一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这里的房屋大都低矮潮湿、甚至透风漏雨;遗址周边地区建筑物密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完备,路网密度低、道路连通性差。
从空中看下去,处于城市核心的遗址区域更像一块触目惊心的疮疤。随着城市的发展,遗址区居民生产生活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编辑: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