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旧城改造如何留住城市的“乡愁”?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主席曾到南锣鼓巷附近的雨儿胡同考察,提出要加快老旧城区的改造,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此外,“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保护历史文化列入2014年政府工作计划。
一面是老旧城区的改造,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发展;一面是古都风貌的保护,关系到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如何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讨论这一议题。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究竟应当如何保护各个城市的文化根脉?虽然每座城市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在与会者当中达成了共识,那便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
无论是北京亦或是广州,今天新型城镇化的历史实践,都应当成为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承过程。“两会”期间,南方日报记者也特意走访了南锣鼓巷等北京几条颇具特色、历史遗存丰富的胡同,目睹了这些老街区在城市现代化潮流冲击之下的悄然嬗变,从中也切身感受到一些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探索的方向,期望这些实践能为广州带来富有建设性的启示。
走访
创意文化令胡同旧貌换新颜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源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而现在,老树古井、袅袅炊烟,昔日关于乡村生活的种种记忆,正被千篇一律的水泥楼房、柏油马路所取代。
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中写道:“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但是,在城市化进程飞速扩张的今天,真正原汁原味的胡同,多数已经淹没在拆迁的洪流中一去不返。
如今,走在北京的街头,能看到的完整胡同和精美牌楼并不算多。街道环境治理、平房区群众居住条件、历史文保区人口矛盾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所幸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一带有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院落格局,还是北京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保护区之一。整个街区由东八条、西八条胡同组成了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汇聚了无数潮流时尚小店的南锣鼓巷,拥有700余年历史,曾是许多名人的故居所在地。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一代文坛巨匠茅盾曾居住在后圆恩寺胡同13号;而雨儿胡同11、13、15号,原是皇太极第四子叶布舒(康熙年封辅国公)的宅邸,原宅东部的一部分后来成了书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位于前鼓楼苑胡同中的秦唐府客栈7号院,堪称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原为清代乾隆年间镶黄旗将领瓜勒佳氏所得的赐宅,后被卖予著名徽商吴肇祥,饱经300年的历史沧桑仍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后圆恩寺胡同7号,原是清代庆亲王奕劻第二子载旉的府第,后为蒋介石在京行辕而声名煊赫;在帽儿胡同35号和37号,清朝最后一位皇后婉容在此诞生……
漫步在南锣鼓巷的一条条胡同中,硕大的上马石和石质的拴马桩,以及精美绝伦的门墩儿和巧夺天工的砖雕,还依稀可看出当日的盛景。
近年来,在国际化潮流的带动之下,北京不少胡同也开始挖掘创意文化产业。虽然象征门阀地位的清代门礅在南锣鼓巷还能找到几百个,但南锣鼓巷已经成为了北京一条很有特色的酒吧街。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符合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各类衣饰店、杂货店与居民所住的平房、大杂院和谐共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编辑: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