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支撑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如何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
交通网络设施联动发展
“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更是整个国家发展的血管和命脉。”伍江说。
“《规划》在宏观层面明确要求所有地区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共同联动运转,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个交通单元局部性地起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伍江说,用建设交通网络的办法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个良策,因为交通建设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城镇规划的实现要以高效的交通网络为前提,利用交通的引导功能为城镇化服务。
伍江表示,我国重视交通对发展的引导作用,相关投入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需要按照《规划》的宏观框架,正确地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布局。
“以人为本”无缝衔接
《规划》要求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衔接,完善集疏运系统与配送系统,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
伍江认为,《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多种交通方式衔接,目的就是要提升城市内交通的便利性,而便利性理念则体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布局更加以人为本。“过去,交通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些‘重物轻人’,就是更重视货运。而《规划》提出‘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都是为了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这正是交通作为一种工具的人性化体现,更强调为人服务。”伍江说。
伍江表示,《规划》特别强调小城镇的交通建设,更体现了为基层百姓服务的理念,也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地区的交通发展,“如果将来小城镇的交通都很方便,那么,人口就不一定都向大城市聚居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能形成吸引力。”
因地制宜实现目标
《规划》设定了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的具体指标,即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与过去交通体系布局以经济体为单位进行考量不同,这次铁路、公路网的覆盖标准是以人口单位计算的,更加重视人对交通的需求。”伍江说。
伍江还认为,《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要实现目标,首先要有计划地投入和落实,其次要注意交通引导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最后,还要深入了解和顺应城市群和城市的具体交通需求,因地制宜。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造城运动”也是一种城镇化欠账
面对因过分追求城镇化而带来的繁华与破烂齐飞后遗症,一些地方的对策明显有些迟钝,甚至到了相当被动的局面。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问题,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决策偏离了正确轨道。【详细】
河南省以载体建设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镇化牌”,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详细】
专题丨特色小镇,究竟该如何建?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