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设计师青睐中国市场“官方敲门砖”

2014-03-24 08:39:00    作者:王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

  由所在国的政府相关部门或权威设计机构牵头,组织多个设计公司集体在中国市场进行项目接洽的案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行为在几年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明显增多:大型设计公司或许可以考虑“空降”中国市场,但那些中小型的则只能尽量集体搭乘官方“大船”。虽然几年回顾下来,不少类似“接洽”要么胎死腹中要么成了一锤子买卖,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牵头者在此过程中逐渐抓住了要领,甚至能够帮助设计公司不断调整市场策略,让这些外籍设计师不仅能“敲开门”,还能走得更远。

  免费与机会

  3月中旬,上海市中心的一家商场将迎来一批崭新的橱窗。这10家不同店铺橱窗的设计者全部来自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以下简称:RIBA),其中不乏2013英国年度设计师这样的焦点人物。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设计师提供的设计均为免费。

  这看似是一个商家占尽便宜的合作,但英国设计师们并不那么认为。我们询问了几位参与设计师,他们都表示很高兴能够来到中国做项目,并且非常珍惜这次合作机会。

  在进一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这并不是英国人表示友好的客套话。这个已是第二次举办,名为“上海新天地创意橱窗展”的合作机会并不是每个RIBA旗下的设计师都有资格获得,而是要经过一个严格的选拔过程。作品曾在圈内形成话题的CarlTurner作为此次参与设计师告诉我们,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有幸参与该项目,只是前一次地点是在伦敦。“创意橱窗是RIBA在伦敦摄政街的一个颇有代表性的持续商业合作项目,

  我很高兴它成功扩展到了中国。因为你知道,对于我们远在欧洲的设计师来说,能够在中国做设计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事。”

  CarlTurner的话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群体的想法。相对于欧洲本土对设计严苛而缓慢的审批流程、愈加萧条的行业大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设计事务所来到中国。而前期投入高、水土不服等种种客观因素却让像CarlTurnerArchitects这样规模不大的事务所很难迎头赶上。如果能先在中国市场积累一些成功经验,再来规划进驻等事宜会相对容易得多。因此对于这些面对中国市场颇为茫然的英国设计师来说,能获得权威官方机构的牵头,与成熟地产商合作,先敲开中国市场半扇门,自然是求之不得,所带来的回报也不是一个橱窗的设计费能够相提并论的。将橱窗展作为基点,试图在随后获得更大层面的合作。抱有类似想法的除了设计师还有业主方。“(与RIBA)再次合作也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类合作项目是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新天地商业总经理刘梦洁介绍道,“其实在今年的项目中,无论是合作的商户业态,还是建筑创作的形式,都有所延伸。”

  抛砖能否引来玉?

  同样的案例还存在于产品设计界。最近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全新家具系列作品的日本产品设计师仓本仁,便是几年前因为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日本政府组织的一个名为“JapanDesign+”的活动,与其他20家日本设计公司一起来到上海。当时的活动旨在开拓日本设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其中从事产品设计的共有5家,其中的3家以此为契机结成了现在的百伦设计,主攻中国市场。

  然而事实上,“JapanDesign+”的效果并不像日本政府期待的那样立杆见影,不少参与的设计公司与中国市场的接触只停留在较浅层面,像如今已渐入佳境的百伦设计其实也是在结成之后很快迎来过一段尴尬期。类似的问题在那个时期较为普遍:将设计师“抛”到国外,然后基本任其自生自灭。其结果也不难想象,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还未生根发芽便已打道回府。

  与之相比,另一种倾向于在中国将设计师“接住”的方式则更有效果。最近刚刚搬到上海虹口区的荷兰设计会的办公室里汇集了多家外籍设计公司的上海分公司。负责人GielGroothuis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四年中,荷兰设计会已经协助超过40家外资设计公司在中国开设分公司,并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系列项目机会。”

  与前面提到的两家不同的是,荷兰设计会兼具政府与民间机构背景,合作伙伴包括荷兰经济、教育、文化与科技和外交事务部,并且与中国商务部、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等保持良好关系。

  1997年成立于阿姆斯特丹的Totems是一家在欧洲颇受认可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公司,他的创始人GerarddeGorter就是几年前在荷兰设计会的帮助下成立了上海办公室,然而与其他机构不同的是,荷兰设计会的协助并没有就此打住。在进驻初期事务所在很多方面顾及不暇,像是很多媒体联系等对外沟通的工作便由荷兰设计会的工作人员协助完成。正因为最开始有这样一个官方机构的指导与协作,Gerard很快就顺利找到了相关市场人员,并逐步适应了这个充满挑战的新市场。(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刘利剑: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属性

  3月23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详细】

这位设计师花了32年,沉淀出了一片荒野景观

  Piet Oudolf,他的设计综合了生态与美学因素把充满诗意的自然美学通过理性严格的科学栽种环境实现。【详细】

要想做好苗木产销,不了解市场环境不行

  众所周知,产品的销售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的变化又受制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苗木产品作为一种生态建设的基本材料,最终都是要销往建设工程的,因此,一些国家政策、政府行为、社会趋向等宏观因素的变化对其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