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晨:北京园林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思考(五)
园林应该说是我国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国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园林范例和实践理论,再加上我国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荣幸地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说它年轻是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现代生活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园林观念在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设计队伍在扩大。在实践中设计人员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需求创造了一些较好的作品。不少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规划,介入城市设计。设计者在社会思潮、学术动向和决策者喜恶的夹缝中,探索、追逐、扑捉,以求适者生存,主流是好的。但要找到既能为群众乐见和专家认同,又能成为经典的作品还不多。
譬如:一块不大的公共绿地,运用过繁过多的手法成为设计人倾吐张力的实验场;本来简单的设计动不动就理念一大堆,殊不知简约朴素就是理念;用各种昂贵奢豪的材料堆砌,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广场设计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地),平视见旱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略了广场休闲交际功能;居住绿化过分山水化,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对住民则不安全、不安宁;集中绿地因修车库、会所全部架空;平面构图非哲理化,加楔形、破轴线,尺度不当秩序混乱;把“人与天调、师法自然”当做口头禅,实际方案则与其相反;不少城雕七棱八角的变化,以假帅代替狂草;植物配置则是春夏秋冬四季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还有不顾施工成本,立树成景反季节化,以及寻求猎奇世俗化、潮流化等。
在把握表达园林文化上也往往呈现浮躁浅薄之风。决策者设计者从某些功利出发,煞费心机放大文化,用具象符号不断解释文化,惟恐别人看不明白。例如:把雕塑尺度放大再放大;为一些所谓的名人,修广场建故居,筑与其身份不称的纪念馆;把本来很自然朴素的风景区“加工”为城市园林。园林文化一大堆,表达文化的手段和方式也极其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含蓄和诗化境界,独树一帜多彩斑斓,关键是要有深刻准确的驾驭能力,表达的方式力度拿捏得体,这本来是园林文化的优势所在。
一片层林尽染、一幅雨打芭蕉,太湖鼋头渚的“包孕吴越”,西子湖畔“南屏晚钟”,都是相当精彩的意境。文化是一种气质风采,凝聚着思想精神。文化有多大就是多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拼命放大,过分具象图解。
无论决策者还是设计者都要提倡“解题”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意在笔先”是创作之首。要宏观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规划框架,把项目放在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定位,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题的办法和手段。总之,是实施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方案确定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作为一种“强迫艺术”,园林随时接受游人的品位和评说,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捻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施工人员都至关重要。
值得欣慰的是,一代风景园林师的成长,使规划设计的思路已经大大拓宽。创作思维在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现实面前,也在裂变之中。各种观点以及批判把城市推向过于雕凿的思潮,在规划设计平台上,显现了平等的对话和海纳百川的包容。
然而,不管发生了什么,园林的主体永远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即“人化自然”。世俗和潮流将是匆匆过客。关键是驾驭文化的人要多读书沉下心来,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不断积累沉淀,敏感地抓住要表达的主题。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相关链接: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关于推进我国园林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详细】
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图说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详细】
中国有一座皇家园林,两千年一直都是个迷
现在,在山西太原地区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区,那就是晋祠,并且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目前为止流传至今的历史最为悠久的皇家园林,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在它【详细】
懂得园林之美妙要有一双审美的慧眼
赴江南旅游,人们通常会选择两大看点,一为水乡古镇,二为古典园林。古镇一般择水而建,虽不是所有的古镇均建在水乡,但水乡却必定是个古镇。水乡与古镇合二为一的融合,相映成趣,使得人们去水乡也就游览了古镇。而园林则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