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守护乡愁,不能城进村退

2014-03-25 08:11:00         来源:成都商报     浏览次数: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表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但他可能没有预见到中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崭新定义———这是守护乡愁的城镇化,是城进村不退、城进村也进的城镇化。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脍炙人口,字里行间满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风采神韵;但是当农耕文明逐渐成为往事,又当如何守护乡愁?这是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和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毫无疑问,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3个“1亿人”来表明中国城镇化任务,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路怎么走?日前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它新在何处?年初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此有一句诗情画意的点睛之笔: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这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反思总结,也是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形象表达。城与乡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不是城进村退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要守护乡愁,就不能城进村退。作为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城镇化浪潮中的弄潮儿,成都以她的实践诠释新型城镇化的要义。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不能再走睡城鬼城的弯路。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说: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由混凝土组成的。有人才有城,有产业才有人。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这就是城市化的动态进程。

  因此,产业是支撑城市的骨架。当下中国一些地方出现的“鬼城”,正在于人口聚集久久得不到更强有力的经济聚集的召唤和刺激;至于那些白天空空如也的“睡城”,则是产业与生活相互割裂的结果。

  鬼城睡城不是真正的城镇化,而是反城镇化。新一轮城镇化绝不能走没有产业支撑、盲目造新城的路子。

  成都认识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质是动力与载体、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立“城”方能兴“产”,有“产”方能立“城”。因此成都提出“产业升级”战略,强调产城一体,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要叫停不以人为本的做法。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中国长期以来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根源即在忽视人的城镇化。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

  没有以人为本,就没有城镇化,更没有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成果。正在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的成都,走在了全国前面,为新型城镇化注入了以人为本的灵魂。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要严禁搞运动式大干快上。

  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快马加鞭的空间,也很容易让一些地方滋生运动式大干快上的盲目冲动。一方面,大兴造城运动,“摊大饼”式扩张;另一方面,热衷于“消灭”农民,甚至赶农民上楼、逼农民进城。运动式大干快上的本质,和GDP崇拜如出一辙,是没有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的城镇化。正如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所言: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政府要做好的,是科学引导和长远规划。

  成都强调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走高点起步的城市现代化之路。对新型城镇化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新市民,着力养成现代市民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让他们在心理上进城、技能上进城、文明习惯上进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更注重城镇化质量的选择。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不能把城镇盖成水泥森林。

  先有人而后有城,城为人而生。苏格兰的城市规划学家帕特里克·格迪斯说,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雾霾,是传统城镇化模式弊端的集中体现。“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城镇化,不是新型城镇化;“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城镇化,也不是新型城镇化。先污染后治理的逻辑已走到穷途末路,只能证明片面追求GDP所付出的代价。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新型城镇化不能只有水泥森林。成都旗帜鲜明提出建设宜人成都。她规划“六湖八湿地”,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决定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保留下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她要把翡翠项链永远戴在成都脖子上,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礼物。照这样的思路前进,成都永远不会成为水泥的森林,而是一代又一代成都人依恋的故乡。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这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农民不再是身份标签,而只是职业称谓。但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镇与农村的功能性差别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城镇化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新农村建设。即便像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消灭农村,消灭农民。

  传统城镇化模式很容易陷入千城一面的陷阱。然而,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个性,每个建筑都有它的灵魂,每个乡村都有它的生命。

  成都拒绝城乡一样化。她将着力打造169个特色镇和约2800个农村新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不照搬城镇建设模式,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确保川西田园风貌和林盘文化得到保持,从而也确保这个城市的个性与多样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要延续文脉留住刻骨乡愁。

  很大程度上,一个城市有没有个性,在于她有没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和价值。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乡土中国”的概念,真是神来之笔。在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过程中,那个乡土中国梦牵魂绕,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根在哪里,乡愁由此而生。乡村在变迁,但是乡土文化不能丢。守护乡愁,就是守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灵魂归宿。

  成都得天独厚。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成都对此倍加珍惜。她提出要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是承诺,更是行动。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表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但他可能没有预见到中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崭新定义———这是守护乡愁的城镇化,是城进村不退、城进村也进的城镇化。

  它有强大产业的支撑,不是空洞的睡城鬼城;它有以人为本的灵魂,不是唯GDP论的造城运动;它有水到渠成的节奏,不是运动式的大干快上;它有山水田园的融入,不是冰冷坚硬的水泥森林;它是城乡一体化,但不是城乡一样化;它让文脉延续、乡愁刻骨,而绝不会割裂历史记忆、弃守精神家园。

  守护乡愁,不能城进村退———这就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这就是成都正在努力探索的实践和坚定前行的方向。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