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四大指标解析

2014-04-02 08:36: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改善人居环境,破除各种“城市病”

  指标三:基础设施(2020年)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这次《规划》专门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短板”设定了“硬杠杠”,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这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破除各种“城市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的诸多“病灶”中,交通拥堵最为老百姓诟病。为此,《规划》特别提出,未来要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从2011年的45%提高到2020年的60%。“明确公共交通占比非常必要。”魏后凯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日益旺盛。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解决交通问题,靠私人小汽车肯定行不通,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但现实中,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在推动公共交通普及上并不顺利,不少老百姓宁肯在路上堵着,也不愿选乘公共交通。对此,魏后凯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公共交通在线路设计、等车时间、行车速度、乘车环境、换乘便利性等方面与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魏后凯说,要想补齐公共交通的短板,必须大力推进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同时,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推动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此外,还应在换乘频率较高的站点附近,大幅增加停车场,方便私家车与公共交通间的换乘衔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绿色城市

  指标四:资源环境(2020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达60%

  目前,城镇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宽马路、大广场成了不少地方的“标配”,大量新城新区“地广人稀”,不断出现“鬼城”。统计显示,1996—2012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量达到了357万亩。

  “这种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模式风险不小。”魏后凯说,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早已超过国家规定的80—120平方米的标准,也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土地的盲目扩张,带来的是大量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被占用,在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平地建城植树,基本农田上山”的怪状,粮食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魏后凯认为,这次规划强调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要不超过100平方米,非常有针对性,充分表明了国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坚定决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各地就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粗放’了,必须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后用地只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存量挖潜上。”

  雾霾无疑是眼下中国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让国人眉头紧蹙,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规划》明确要求,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要从2012年的40.9%提高到2020年的60%,魏后凯认为,设定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但60%这个不算很高的比例,也表明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艰巨性。

  魏后凯指出,空气质量改善,最大的难度在于单靠某一个城市无法实现,必须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联防联控联动的机制,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