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京津冀 “圈”内一体化
十年重聚路
北京、天津、河北虽在地理位置上相依,但是相比较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北京、天津的辐射作用欠佳,河北环首都仍存在贫困带。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天津的人口规模与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严重,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疏解;而河北也需要解决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吸纳更多人才和高科技;再加上大气污染等问题难以依靠一省一市单打独斗来解决,区域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相比其他省份,京津冀无疑是彼此最合适的对象。
去年,北京分别与天津、山西、河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高层次对接协商,推动区域交通、农业、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协同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去年,在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中,北京、河北占34.2%。而在天津吸引内资到位额中北京占31.1%;河北省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达1484个,到位资金341亿元。目前最大的亮点,是河北张家口市和北京正在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
前几日,从国家发改委又传出消息,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河北省商务厅官员向媒体透露,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正在三地高层协调机制下推动,目前河北省内相关城市正在实行各部门对接,推进谈判。
进行到这里,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景似乎分外明朗。但这个结果的取得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是自2010年8月上报国务院审批后就没有下文;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在2012年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更是位居首位,但进展一直较慢。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进入2014年,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提出7点要求。在地方两会上,北京、天津、河北政府工作报告均对区域协作有所涉猎。3月5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从2004年到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在平衡和兼顾京津冀三方利益、体现三方共识间走过了十年,最终把“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等概念都吸收到了规划、报告之中。
同心协力一体化
当前,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地区又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特别是随着首都经济圈战略规划的制定和付诸实施,各类生产要素会加速聚集,必将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在发展上带来聚变反应。为了应对未来区域发展,三省份已经有所谋划。
北京:“减肥”疏压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曾开玩笑地说,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太胖了,周边的其他城市太瘦了,要做出一个具有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群。
因“肥胖”引起的“城市病”已经困扰北京多时。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日前表示,今年北京将对执行1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解决北京的“城市病”要放在京津冀区域内治理,要把非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发展尽可能压缩、疏解到周边。将周边城市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城市功能相互衔接、匹配、分担。
在今年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新认识。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据了解,目前北京、河北、天津正在联合做规划,把一部分首都溢出的,不符合“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职能的产业疏解到周边。而这些“弃子”恰恰是周边河北等地渴盼的“香饽饽”,这些地区也将从产业转移中获得发展良机。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