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需要均衡配置资源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于两周前正式对外公布,它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4月5日,由发展中国论坛(CDF)和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在北京召开。辜胜阻、周天勇、刘尚希、李兵弟、党国英等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主持。
城镇化的关键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舆论认为,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路径,就是到2020年让近3亿农业人口转成市民。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这是一种误读”。他说,农民进城落户情况很复杂,有的进城以后根本落不下来,有的进城后也不想落户,这在大城市表现突出,而中小城市又没有吸引力,发挥不了替代作用。他说,“我不认为户籍改革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共服务,有了户籍没有公共服务,像1984年小城市就已放开户籍,但公共服务跟不上,最终进城的人又放弃了小城镇户籍。”“绝不能把户籍看成是市民化唯一的标准。如果把公共服务做好,实际上就是事实上的市民化。所以,市民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也认同此观点。他提出,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就是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让城乡居民都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目前财政改革遇到的难点是,中央转移支付是与户籍挂钩的,如教育支出是落实到户籍所在地的人头上的,如果子女随父母进城,这部分教育资金是不会跟人走的。对目前已流动在城市里的2.6亿农民工来说,实际上是享受不到公共服务的。规划出台以后,使人口的流动变得可预期,让公共服务的配置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也可预期,这样解决人和公共服务脱节的问题就有了目标。
均衡配置资源不容忽视
从发展战略上讲,重点是发展小城镇、搞新农村建设,还是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对未来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的格局,与会专家给出不同意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住建部村镇司原司长李兵弟认为,规划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已经明显感觉到的一些问题,比如特大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基本思路,即反对特大城市继续无节制地发展,要用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思路发展城市,包括处理好农村的发展问题,这是规划的亮点。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主张,从节约土地、市场选择、未来村镇演变形态上看,发展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因为,中小城市、小城市和大中城市比较,前者就业机会少,人口集中度差;城市越大,人口聚集越多,教育、医疗资源越丰富;城市越大,文化多样性越丰富。人口流动的方向就是大中城市。
对此,李兵弟认为,上世纪80年代确立的中心城市理论是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没有中心城市的发展,就没有我们30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应肯定。目前又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但是,城市中心论使得农村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忽略了资源的均衡配置,拉大了地区差距。市场经济已经有了一定成熟度,是否还需用城市群、城市带、中心城市的理论指导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事实上,新型城镇化需要均衡配置资源。
城镇化需要推动多项改革
辜胜阻提出,城镇化改革涉及到人、业、钱、地、房。在这五大要素中间,人是核心,钱是关键,土地和进城农民住房解决不好,城镇化也无从谈起。
刘尚希认为,在处于流动性、不确定性非常大的情况下,农民感觉到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两头占”:既要进城务工,又要留一块地在家乡。农民觉得进城是有风险的,农民的土地、宅基地相当于“保险(行情专区)绳”。
在社科院农村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看来,目前不单是城乡之间,即便是在城市内部,享受公共服务的人群也是分层级的。因此,破除户籍障碍,关键在体制统一和等级接续。他建议,可以试行居住法,社会提供合法的标准住所,谁买到了,谁有合法标准住所就给谁落户。
李兵弟建议,应将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展开幕
5月26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详细】
乡村规划师的人才困局:有情怀缺归属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8年前就走进了成都的乡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乡村规划师开始招募了。【详细】
这5年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