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优势,协同发展—专家谈京津城市病出路
近来,选择国家“副都”的消息被热炒,引发大众关注。尽管尚无任何确凿的官方回应,但环首都地区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却成为这一消息衍生出来的新焦点。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提速、“首都经济圈”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之后,始终焦灼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的河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一直力图对接北京、融入北京的环首都地区。
然而,紧邻首都这个区位优势是一把双刃剑。
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对整个河北来说,首要的任务还是服务首都,尤其是对于包括三河在内的北三县这一区域。这就使得三河这样的环首都县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此为大前提,并在两者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借势京津冀一体化,在“首都经济圈”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京津冀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两个重要会议将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两个会议还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将转向发展以省会为中心的次区域城市群和以县市为基础推进就地城镇化。作为大型都市群,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
对于京津冀区域合作,河北一直处于“渴求”状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消除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河北省一直在积极对接京津谋求发展,但是始终未能见到大的实效。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京津冀各方就签订过框架协议,共同达成过“廊坊共识”,有过合作备忘录,形成了“会谈纪要”,但都未见明显动作。
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就提出“首都圈”设想。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正式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
之后,官方、学界围绕北京及周边发展又提出多种构想。比如,两院院士吴良镛2001年提出的“大北京”规划。天津有学者倡导设立京津两个特区,特区之上再设副国级大区。
清华大学区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表示:“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协调机构,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利益纠葛及体制障碍。”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启动编制,至今成为最难编制的规划。2010年9月份,河北省将“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为环京经济特区以及京津冀区域合作战略平台。2011年,随着“首都经济圈”写入“十二五”规划,媒体先后报道规划有望2013年年底出台。
时至今日,上述相关规划均未出台。但是,从上述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一直非常积极。在脉络的深层里也能发现,现实面前京津冀三地其实都有诉求。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北京通州区将与河北廊坊北三县整合规划
根据首都之窗消息,目前通州区总体规划法定审查程序已经完成,待修改完善公示后,将以市政府的名义批复。此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表示,2018年已会同河北省城乡住房建设厅,组织编制《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详细】
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9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列为201【详细】
雄安新区成为新型智慧城市标致
站在2019年的门槛,在对2018年意犹未尽的回味中,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等技术浪潮的催生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多个场景中都已切身感受黑科技变革的力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