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建设的启示
自下而上的力量塑造鼎盛长安城
记者 :鼎盛时期的长安城有哪些特点?
唐克扬:第一,长安是异乎寻常的大,大到难以置信。明清时期的西安城面积大概只是隋唐长安城的八分之一。当然,现在的西安城市范围是历史上最大的。
第二,长安是“外向型”的。当时,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前来,这事本身并不奇怪,因为像巴格达,大马士革,罗马等地都有全世界各地的人涌入,但这在相对封闭的中国比较奇怪。
第三,不同于封闭的北京,长安放弃了自上而下的,绝对垄断的束缚。权力的束缚对它并不大,很多东西都自下而上在发展。这并非主观的决定,而是由当时的历史的情景造成。比如说,唐朝后期国势一直比较衰微,国家阻止不了外来人,比如胡人的所作所为。
记者 :国力衰弱,导致其统治力的下降,从而也导致了政权对城市垄断发展的控制。那么,“阻止”是否可以理解为涵盖商业的力量,也就是说,这种现象是由市场带来的?
唐克扬:事实上确实是这样,政府没法再严密地控制城市了,城市在自行的发展。此外,技术手段的引进也加速了自下而上的进度。
记者 :这种自下而上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上有哪些体现?
唐克扬:长安的城市规划,即便有,也是非常粗放的。包括明清也是这样,历史上记载的长安建设速度极快,但很粗糙,除了划定边界外,并不去不管具体的功用。这种现象和纽约很类似。纽约就是先规定出很多网格,网格之内怎么造、邻里是否和谐,政府不会管。
记者 :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得人们把目光聚焦到西安等丝路沿边大城市。关注丝绸之路“桥头堡”争夺战的同时,人们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长安的热情也被点燃。观照同一座城市的古今,从文化、建筑以及城市规划领域我们能得出哪些借鉴经验?
唐克扬:人们往往把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变成一个套路。比如,认为过去比现在要好,或者现在比过去要好,因此要定出个模板等等。但问题是,过去只是个有趣的故事,有些故事提供了某些有趣的想法。如果现在还跟过去一样有趣,那么就有希望。总想找到一个不存在的样板,快速套上去就万事大吉了的想法我不认同。我不觉得过去的长安能给现在的北京提供直接借鉴,这两座城市从历史根源上就不一样。我也不建议西安参照过去,而建议它提高文化素质。
其实,前面提到长安的三个特点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特点——多样性,所有的特点都从它衍生出去。
但我要附加说明,我提倡具体的多样性,不是一个抽象的多样性。多样性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却最难实现。比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它很受欢迎,但是出版之后它又成为一种样板,变成了新的老套。
记者 :在城市的实践中,怎样实现多样性?
唐克扬:需要暂时放弃控制和权力,这个东西不是一般人做到的,而且还需要打破脑子里文化的一种所谓的隔阂和桎梏,这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很难理解多样性的好处。多样性是没有边界,是脑子里没有太多的框框。
多样性的一个反例是千城一面,这其实不是新问题,我也不认为它不好。过去也是千城一面的,在长安要建一个好的房子,把格子画好之后,怎样才能快速建设?只能是复制,也可以微调。多样性不是风格上堆砌着,不等于不要建设,不去干涉,更不是每个人自己搞就能明白多样性了。想多样化的话,那么就要在已有的范式里面变化。先有文化才能变化,文化不是靠钱砸出来的。
(唐克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建筑师、独立策展人。中国美术馆艺术与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