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景区规划的转变与创新

2014-04-16 08:23: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目标导向型与问题导向型相结合

  庄优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本属于问题导向型规划,也就是说,首先找出风景名胜区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而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的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则基本属于目标导向型规划,即在规划体系中,每一个行动将与一个目标挂钩,年度目标将与5年长期目标挂钩,而5年长期目标又与公园使命挂钩。

  目前,我国一些风景名胜区正在尝试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如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其总体规划中建有3层次协同规划体系,即目标体系规划—战略规划—行动计划。这个体系的规划目标是以一种客观的、可测量的形式表示,且不同层次规划之间逻辑关系清晰。

  以文化景观方法论研究风景名胜区

  韩锋  同济大学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自然为基底,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双向建构关系,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人文主义自然观的完美实践典范,是杰出的文化景观。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决定了其规划管理的方法论应属于文化景观方法论。在风景区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自然与文化两手抓,物质与非物质两手抓,高度整合自然与文化价值,深度解读自然与文化的相互作用,解说传播历史智慧,继承与发展历史智慧。风景区规划应从风景区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对象出发,以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为研究重点,整合相关学科,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对象保护和利用策略,最终实现对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整合。

  深入研究景观形成原因

  宋峰  北京大学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反映出了突出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了以自然基底、历史时期自然演化过程为表现的自然差异性和以人文环境、历史时期人文社会演化过程为表现的人文差异性。对风景区或遗产地进行认识时,不能以已有的规章为约束,应该面向对象,充分考虑对象的特殊性。除了应对风景区(遗产地)级别、规模、资源构成、资源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还应该选取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对风景区不同历史时期自然、人文演化过程格局与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国家公园的英国视角借鉴

  邓武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英国国家公园与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非常相似,其成功经验很有借鉴意义。其在中央政府层面,由一个部门对国家公园实行统一管理,不存在众多中央部门分散、交叉管理的窘况,并制定国家法律,给予稳定的国家资金支持,同时还有社会基金资助。在管理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尊重私有权利的基础上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很高,对各类规划申请严格审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伙伴合作计划,与各级相关行政部门、各级议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合作,既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又促进国家公园内的社区发展。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