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欧洲城市演化史之鉴

2014-04-21 09:03:00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二、“城市并非城市化的城市!”

  城市与城市化,作为当今时代几乎无人不知的词汇,很少引起人们对其概念本身的质疑和思考。而法国人文科学之家的米歇尔·维韦约却在其《城市并非城市化的城市(La ville n’est pas l’urbain)》(第127-124页)一文中深入探讨了“城市”与“城市化的城市”之间的几组对立关系:第一,一方面城市作为一个按照人的理性要求建造的生活空间,具有特定的功能性,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文化印痕随处可见,甚至包括不同时代文化对基层的叠加……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城市呈现出杂乱无章,毫无文化特性,毫无深厚的历史积淀,人们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将就着生活设施与商业中心的便利,比邻而居,建筑起毫无灵魂可言的居所,漫无目标地开辟出道路交通与铁路运输体系。第二,一方面,多重功能密集的城市给人们带来灵感与创造力,带来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力,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与不同文化的沟通……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城市中,汽车交通路程漫长而成本不菲,城市的边界不断向外部空间延伸,直接对环境构成威胁。第三,一方面,城市里社会阶层融为一体,不同文化相互辉映……而在城市化的城市里,社会阶层相互隔离,富裕阶层集中于一些封闭的街区。

  维韦约卡的思考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终究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是尊重历史、独具个性的还是抹杀历史、缺乏灵魂的城市?是天人合一、通畅和谐的还是环境恶劣、拥堵杂乱的城市?是公正和谐、多元统一的还是两极分化、单调隔绝的城市?

  三、欧洲的经验教训与中国的城市化

  本论文集中有多位欧洲学者对20世纪的“大巴黎”和“大伦敦”城市发展理念和进程进行了对比探讨。

  关于巴黎城镇群的发展,赛尔日-蓬图瓦兹大学的迪迪埃·戴斯彭兹(Didier Desponds)教授在其《巴黎大区的新城及建设多中心城市的意义》一文中指出,新城对巴黎地区向国际化多中心大都市的布局转型过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巴黎新城即不同于屋苑式卫星城的模式(它们是为缓解住房燃眉之急而建的,与旧城难以融合),也不同于伦敦新镇的模式(伦敦新城在设计者心中更像是独立的城市,与母体、城市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延续体系),有其独到的成功之处。

  但是,法国文化部建筑和遗产总监布鲁诺·绍费尔·伊瓦尔(Bruno Chauffert Yvart)却对“大巴黎”的实现持更为悲观的态度,他在《首都城镇群的宏大承诺》一文中指出,巴黎很长时间都无法突破以环城公路为界的城郊二元分野,直到今天,郊区新城的人口依然只占全巴黎地区的10%(1999年为74.1万)。1965年规划的多极城镇群并未真正实现。巴黎市和巴黎市镇群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后者的设施薄弱与前者的博物馆化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实现“大巴黎”的困难在近些年的法国郊区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反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欧洲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借鉴呢?无论是大巴黎还是大伦敦的模式,是否能够直接应用于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呢?中国似乎正在走西方城市走过的老路,即扩张、拥堵、郊区化等,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先经历西方人走过的道路,然后再来修正他们的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各种弊病?多位中国学者参与了讨论,就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市民身份的变迁、长三角地区经济思想的历史特点、高速铁路与长三角地区新城城市化、北京的新定位与城市发展、近代南京城市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