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设计抚平战争遗址"伤疤"

2014-04-21 09:49:17         来源:新民晚报     浏览次数:

  不让战争遗迹成“伤疤”,用艺术“转译”历史真相

  南京大屠杀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现在,只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了。可是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积极酝酿扩大馆舍面积以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要求时,当731部队遗址试图申遗时,却迎来一片质疑:

  罪证,算什么“遗产”?既不是“历史遗产”,也不是“文化遗产”。

  拿民族“伤疤”去申遗,是无聊学者的欺世之举。

  这些偏激的言论中,除了读出大家对申遗和对历史的片面理解外,我们还更该意识到这些“伤疤”的展示应该更慎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址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纪念馆呈大型陵墓状,粗粝的建筑墙壁四周逃难的人们、濒死之人痛苦的面容、抱着死难孩子的母亲、苍老的父亲替死难的孩子合上眼睛……这些雕塑都在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它们理应让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铭记:文化遗产既要记住真善美,更要铭记假恶丑。

  尽管出发点没有错,但仅仅让人感受到痛苦场面反而让人不舒服,因此艺术手段不可或缺。丑陋的历史伤疤经过艺术美化能更突出历史,而非揭伤疤。731部队遗址呼唤我们的艺术工作者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去“转译”再造当年的场景、形象和故事,雕塑、绘画、电子手段一样都不能少,唯有如此方能出挑并放大当年的情景以振聋发聩,让不曾历事的我们鲜活地记住历史,铭刻细节。

  不需要用血淋淋的场面,设计的张力让气场更足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感叹:“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史料,更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凝固并放大当年的真实惨状,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被深深震撼了。业内资深人士说,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和铭刻力都是史料和文物难以替代、难以做到的;徜徉在大屠杀新馆周围,我们被这里的艺术气场深深“缠绕”住。

  不仅是雕塑、装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设计者何镜堂说得好:“这是个悲怆性的建筑,前半段的设计色调都是沉闷的灰色、黑色,没有一棵树,没有任何生命的象征,让人沉浸其中,心生悲怆,肃然起敬;后半段‘和平公园’里有树木,有绿化,有一汪水,有母亲抱着小孩的雕塑,着重凸显出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他将新馆命名为“和平之舟”。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世界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也表示,这里陈设布置到位,环境艺术很精湛,形成的气场很强大、凝重。

  这艘“和平之舟”,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沉着的悲怆,无言的肃穆,还有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各种艺术作品弥漫在纪念馆里,“有这些,未来和平会走得稳当些。”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参观后如是说。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