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城市亮化要走出“不夜城”的迷思
2014-04-23 10:12:43 来源:辽宁日报 浏览次数:
而今,在城市里,抬头看见璀璨星空的机会越来越少,目之所及,都是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现代城市亮化景观工程。过度亮化带来的光污染也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一样,被公众所关注。
长期关注城市亮化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院长冯世良对记者说,近些年一股亮化潮正席卷全国。不仅是街道、公园、广场、桥梁、河岸、大树、草坪、居民楼,连古建筑也装上了泛光灯。城市不当亮化已成为污染源,正在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自然生长。长时间的夜间照明,轻则扰乱生物钟,重则引起一些植物枯萎死亡,生物种群消失。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头晕目眩、损坏生理功能,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失眠,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日夜交替自然规律中生息的,长时间的夜间照明实际上是违背这种自然规律的。
“中国很多城市的夜晚太亮了,其亮度已远超国际标准。当发达国家在和光污染作斗争的时候,中国却在重蹈它们几十年前的覆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著名照明专家肖辉乾说。
有法律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光污染投诉率不断上升。只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光污染种类、污染标准以及处罚标准难以界定。国内许多专家呼吁,目前城市急需建立防治光污染标准和措施,并切实加以实施。
隐性的能源浪费相当巨大
冯世良在对全国多个城市的调研中发现,在城市亮化工程的背后,各种浪费已达到惊人的程度。许多城市不惜花费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购买进口景观装饰灯。这些构造繁琐的景观灯,每年运行和维护的费用更是一个巨额数字。 “根据媒体的统计,北京城市景观照明,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秦山核电站一年的总发电量。上海的景观灯,一天耗电量达到20万千瓦,相当于整个城市总耗电量的2%。 ”冯世良说。
每当华灯初上,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上彩灯通体透亮,高楼大厦顶端大功率射灯的耀眼光芒穿透苍穹,立交桥上稠密的灯带亮若白昼,即使尚未形成居住规模的新城区也不管位置多偏僻,街道上有没有行人,其亮化标准丝毫不逊于繁华的老城区。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一、二线城市如此,三、四线城市争相效仿,许多城市跟赛跑似的在“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
我国3/4的电能需要通过燃烧煤炭来获得,而煤炭的燃烧又会污染空气,造成的环境损失高得惊人。
亮化工程的建设势必要消耗能源,导致亮化工程建设与能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城市由于大搞亮化工程建设,树上、花上、桥上都是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导致城市用电紧张。在用电极度紧张的时候,会对工厂和居民采取限时供电和拉闸限电的措施,这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大量霓虹灯消耗的电量本可以用到居民生产和生活最需要的地方。
亮化的目的是为了美化城市,出发点应该是以人为本、方便百姓,我们可以追求美,但不应追求奢华。奢华的亮化工程,是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走出城市亮化工程建设中的认识误区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于城市亮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城市亮化工程建设中,很多设计人员甚至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员都认为,城市的亮化程度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这样的认识就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据媒体报道,“5·12”地震重灾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居然投入2400万元用于一条主要街道的亮化工程建设,安装流星雨灯饰、频闪灯、泛光灯、太阳能星星灯1万多盏,七色灯带8000多米,LED护栏管2600套。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此项电费开支就逾百万元。当地政府认为,这样的亮化工程,让县城在各种彩灯的映照下美轮美奂,面貌得以改观,品位明显提升。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