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转型升级 “借智”规划大师

2014-04-23 11:45:36         来源:程度日报     浏览次数:

  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作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肩负“首位城市”发展重任,成都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如何绘好长远发展的蓝图?在昨天举行的成都市城市转型升级规划咨询会上,我市首次抛出了城市转型升级面临的四方面问题,向规划界的“泰斗”、大师们借脑、借智;针对成都当前存在的城市问题,来自国内外的规划专家们积极献计出力,从战略和战术上为成都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借鉴,助力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空间布局有层次有梯度

  逐层分流中心城区压力


  【目前现状】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是我市城市转型升级所遇到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已达550万,人口密度超过1.4万/平方公里,呈现单中心聚集发展态势,环境品质面临挑战,“城市病”日益突出。反观卫星城,人口规模小、用地规模大,功能不强,难以承担中心城的功能、产业和人口的疏解。

  成都对策>>>

  针对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的局面,我市正通过三大措施进行解决。一是以控制人口规模、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为重点,改善提升中心城区人居环境。中心城区通过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和强度,将人口规模控制在700万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1万人/平方公里左右。严格控制增长边界,推动成都从“摊大饼”向组团发展转变、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二是完善全域城镇体系结构,大力发展卫星城,构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村体系。通过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向外延伸和工业商贸产业的转移促进卫星城的发展,逐步疏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三是实施“立城优城”战略,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旧城提升改造,形成双核共兴的城市格局。

  专家建言>>>

  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他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畅谈应以人文学家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进行城市规划。结合成都实际,他认为,成都是人口特大中心城市,应在中心城和城镇之间建设若干大小不一的城市,每个城市可分担200万—500万左右的人口。在这种模式下,城市间虽然有规模差别,但都拥有自己的城市中心,高度独立存在,可以进一步分流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以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总而言之,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层次、有梯度,不能把所有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而是通过小城市、街道片区、卫星城甚至居民小区层层分流。只有这样,大家才不会事事都朝天府广场跑了,中心城也就轻松多了。”

  “成都可向伦敦学习,以基本组团的营造为策略,把小组团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突破点。”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可石认为,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等不计其数的基本组团所构成的空间结构,而成都是典型的多中心小组团城市。应把每个组团作为一个基本单位来进行优化,提高容积率,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打造精品步行街和城市公园。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让城市“更新”生长

  【目前现状】

  城市空间形态缺乏层次,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不佳……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特色逐步消亡”的通病也成为成都之痛。目前,成都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古城格局,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十年来以旧城区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历史风貌”已经所剩无几,尤其是建筑尺度、色彩、风格等都已大异其趣。城区历史文化遗存在数量上较多,但空间上分散,内容上重点不突出,城市整体环境和古迹周围环境的历史特征不鲜明。

  成都对策>>>

  保护延续历史风貌和城市记忆,我市着力保护和展现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遗存,延伸城市记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遗存,分别编制了保护规划,总规确定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和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4处历史文化街区,对33处近现代建筑进行了挂牌保护,并通过老旧院落改造,在城市建立新旧和谐、具有认同感、体现地方特征和历史文脉的城市空间环境。

  同时,规划了青羊宫片区、少城片区等一批能彰显成都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区为重点,延续原有古城肌理特色。并规划建设了少城记忆、红星路35号、成都古城墙等“文化地标”。

  完善提升城市形体,我市还修订形态分区,确定各形态分区的建设指标,控制整体空间形态。依托城市中轴线、重要干道和节点区域,大力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打造两轴四片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专家建言>>>

  身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的阮仪三,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规划研究颇深。“成都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传承,首先要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他说,要通过深入的调研,摸清历史遗存的“家底”,才能划定底线,予以保护。

  在昨日上午的参观中,阮仪三对成都正在建设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表示赞赏,“成都做得不错,通过商业开发的模式,把历史的要素留下来,并通过现代商业的手段,让其文化底蕴能呈现出来,为现代商业服务。”他说,要把握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度,使历史文化遗存既得以保留,又能很好地为发展服务,并得以进一步发展,“通过这种‘旧城更新’的方法,可以让城市在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新。”

  “世界上没有哪两座城市的山水是完全一样的。”刘太格建议,成都可以利用好自身丰富的山水景观以及名胜古迹和历史街区资源,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形态,建设自己的城市特色。

  打造环城生态带 成为生态环休闲环景观环

  【目前现状】

  成都对策>>>

  针对这些现状,我市正在两方面着力。一是以环城生态区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生态转型升级。通过总规确定了环城生态区的控制区,包括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并依托现有水系,构建以“六湖八湿地”为核心、总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生态湖泊水系。环城生态区将形成

  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优化城市增长方式,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建设安全成都、传承城市文化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增加“邮票绿地”和“袖珍广场”。目前,中心城区五城区“邮票绿地”总计30个,面积95599平方米。

  专家建言>>>

  “环城生态区做得很好,如果坚持保护下去,把生态红线保持了,成都在这一点上可以成为中国大城市的一个楷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郑光中对我市正在进行的环城生态区建设极尽溢美之词。他建议,环城生态区不仅是一个生态环,还是运动、休闲环,“不能让这个生态环只是看一看,走一走,一定要让大家参与”,比如,按照老中青不同人口的年龄段、不同的性别要求,开辟体育活动场地。同时,将环城生态区打造成一个景观艺术的环,能体现成都在川西平原传统的历史风貌,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项链。

  郑光中还建议居住小区一定要有公共绿地,“对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非常重要,他们走不远,只能在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活动。”

  新加坡新工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萃青长期研究水的规划,她认为,在环城生态区“六湖八湿地”的建设中,在城市设计外,将水质、水量的要求融入到建筑的设计理念中,这样可适当增加整个环城生态区的水和湿地。

  中心城卫星城一体化发展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

  【目前现状】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分布不均,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是城市转型升级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市级公共服务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中小城市对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功能和产业分担不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一半以上的社区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不全,尤其是老城区,其中社区医疗、文化、体育、养老设施缺口较大,社区综合体建设滞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中心城现状公交分担率仅为32%,国际大都市普遍达到70%,国内主要大城市普遍高于40%。

  成都对策>>>

  据介绍,目前,我市规划正以市级公共设施配套为重点,推进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周边城市通过对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功能和产业的分担,形成真正意义的卫星城。

  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在中心城区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通过对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细化研究、合理配置、统筹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社区综合体,以提高住区公共服务水平,在15分钟公服圈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社区综合体。“目前中心城区共规划170个社区综合体,已建设完成的有18个,其余分三年实施建设,2014年拟实施建设30个,2015年拟实施建设57个,2016年拟实施建设65个。”

  同时,我市着力构建“四网合一”公交体系,即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提升城市公交分担率,到2020年要实现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70%、卫星城达50%。

  专家建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建议,成都结合成德绵经济带发展,对产业、空间、人口的结构和流动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后,对中心城区、天府新城、以及周边的中小城镇做出准确的定位,以确定各种优质和非优质公共资源的流向,包括学校、医院等。

  在谈到社区综合平台时,周俭认为,这种模式把多种服务集聚在一个街坊里面,可提升服务、集中效益,对于人口没有或刚入住的新区可行,但对于成熟小区,不能按照人口规模来配备,而应该发展成蔓延式的,渗透到每个街坊的小街区里去。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