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族传统建筑的后续保护

2014-04-29 09:16:00    作者:逸华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保护和改造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呼声四起,无论是本着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质量,抑或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我们都乐意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能够受到重视,并得到保护和传承。

  目前,从各民族地区保护和改造民族传统建筑的情况来看,各地政府是主推手,政府不但制定和设计民族传统建筑的改造方案,还承担了主要的经费投入。针对目前各地保护和改造民族传统建筑的意识刚刚树立、其工作也刚刚进入摸索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由政府来主导这一项工作无疑是必须而正确的选择。

  然而,在笔者看来,各地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保护和改造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如何在改造工程完成后,将这一成果维护和持续发展下去,还是各地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如果各民族地区政府对于这项工作只是阶段性地热衷,在改造完之后缺乏相应的机制来维护成果,恐怕会落入“改造-荒废-再改造”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如果对于这项工作,当地百姓缺乏主动性,完全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和财政力量来维持,缺乏更多的途径来维护,那么估计其成果也不能维持长久。

  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借鉴以下两种做法。

  第一,应该从制度层面,制定与民族传统建筑保护相关的法规条例来维护和巩固成果。前不久,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设局举行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的听证会。该《办法》对州级、县(市)区级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村寨、街区的保护建筑的认定办法和程序,挂牌保护民族传统建筑物和构筑物维修的基本要求,以及传统建筑保护中所涉及的资金管理、违规操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细化,并明确了有关程序和要求。据了解,该《办法》是我国首个以立法形式对民族传统建筑实施保护的法规。有了法律层面的具体细则和规定,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就能有法可依,同时也为这项工作的长期开展创造了一个长效的机制,防止阶段性成果的流失。

  第二,可以引入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来进行保护工作。2007年,位于798艺术区附近的北京市朝阳区何各庄村村委会按照平均每户30万元的标准,将普通农家院统一装修成老北京特色民居,改建后的房屋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然后统一出租给各种商户,租金是普通民房的数倍。按照村委会和村民的合同约定,10年后村委会再将房屋无偿交还给村民,由村民自行出租受益。这种打包出租农民房屋的模式被人们称为“何各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让当地的民族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不仅为当地政府减轻了财政负担,也让当地居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可谓一举多得。民族地区不妨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一些富有创新性的保护模式。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山东12个县(市)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对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情况的通报》。   根据《山东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评价办法》(鲁建城建字〔2017〕18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工作,现【详细】

安徽省召开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8月14日,住建厅在阜阳市召开了全省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创建工作推进会。有关市、县(区)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城建设计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作如何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科学【详细】

山西晋中:拉开绿化骨架营造园林化城市

近年来,山西晋中市委、市政府秉承“以人为本,绿色惠民”的生态园林建设理念,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载体,全面实施公园绿地、道路景观、彩化美化、生产绿地建设,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地品质与数量的全面提升。【详细】

城市水质不达标将取消园林城市等称号

习惯了每月看看自己所在城市或者家乡空气质量排名的朋友,今后可能会多一份关注和“牵挂”——环保部日前正式印发实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技术规定(试行)》,这意味着水环境质量排行榜将在不久的将来跟公众见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