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创造中国社会绿色转型之路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林业既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也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
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印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明确了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切实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
今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林业该如何跟进和发力?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托起业态
去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京津冀污染最为严重。雾霾锁国,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了奢侈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生态环境,都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盲目的、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人们对生态平衡、环境健康的呼声日益高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今年4月1日起,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这里告别了木材生产时代,走上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道路。招商引资、自主创业、工人分流转岗——大兴安岭前哨林场场长宋秋年对转型之路颇有信心:“场里带领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和林下经济,我们将开发5万亩野生蓝莓资源,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创产值150余万元,吸纳林场职工20名,实现职工人均增收1.5万元。”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下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生态文明建设,促使各地谋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为林区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可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的转变之路虽然充满未知的考验,但长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才是经济建设的目标。
凝聚社会力量,建立体制保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明确,要着力构建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完善生态安全法制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更强调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因此,需要有一套政策及体制的设计。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提出到2015年,试点市、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万元GDP能耗低于本省区平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现有政策对其适当倾斜:试点市、县内符合条件的生态公益林,根据公益林区划界定有关规定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试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各省(区、市)在分解国家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试点市、县建设任务。
2月15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对山、河、湖、湿地、公园、林带等实施永久性保护;3月27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从法律层面对绿色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
除了法律的刚性约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有诸多选项: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使之成为发展的评价导向和自觉追求;健全完善绿色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和结果上进行管控和堵漏;建设绿色城镇,推行绿色消费,从社会风尚上推崇绿色新风。
每年春天,义务植树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类似的社会生态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出口。生态文明要融入社会建设,就需要落到实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参与热情。
发展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
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美丽中国梦离不开生态文明的缔造,而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则可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生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生态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悠久、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引导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只有从更深的思想文化层面解决问题,让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文化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宗旨,进行提升、改造以及升华。摆脱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好生活等于多消耗’的落后观念,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上比较健康、物质上比较有节制,也就是简约但是并不简单的生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严耕说,“与此同时,我不认为,这样一种简约的生活,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相反的,人们价值观的改变能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有效购买力。”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一条新路,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每一步都是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转变创新的道路上,中国林业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关注森林、植树造林、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创建绿色家园,共同建设生态文明,让人们真正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环境之中。
编辑:guanshan
相关阅读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详细】
生态文明建设应重视发挥碳汇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详细】
“生态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绿色竞争力
因为受到污染,深圳湾曾饱受市民诟病。经过下大气力治理,如今这里碧波重现,一度消失的黑脸琵鹭也回归栖息,这片美丽的湾区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休闲健身之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