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深入发展步入关键期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对城镇化进行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对城镇化进行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陈亚军表示,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促进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
同时,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
一部“独特”的《规划》
记者: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第一部城镇化规划,可谓意义重大,为什么要编制这样一个规划?
陈亚军: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由1.7亿增加到7.3亿,增加的城镇人口比整个欧盟的全部人口还要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其中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大量农民工及随迁家属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市病日益突出等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快速转变,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够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如果方向出现偏差,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这方面拉美国家有着惨痛的教训。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对城镇化进行科学谋划、系统部署,确保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至为关键。《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记者 :《规划》几经修改终于出台,其中难点和亮点是什么?
陈亚军:《规划》起草可以追溯到2010年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提出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从2010年底国家开始准备《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直到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规划》,之所以耗时三年多,其中既有城镇化涉及面广,部门、地方间协调任务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个规划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这是个正本清源的规划,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过去对这一点重视不够,带来了很多问题。《规划》回归人口城镇化的本质,把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特征,战略任务安排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为了逐步解决2.3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优化城镇化布局是为了合理安排到2020年8.5亿左右城镇人口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为了提高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为了促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成果。
这是个转型发展的规划,关键是提升质量。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历史性关键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传统的速度型城镇化难以为继,城镇化转型发展、提升质量势在必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规划》摒弃了扩张式、速度型城镇化,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进行谋篇布局,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此统领全篇。
这是个改革创新的规划,重在突破制度障碍。城镇化要转型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离不开政策举措创新,以改革的红利释放发展的潜力。《规划》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进行了专门部署,涉及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资金保障机制、城镇住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行政区划创新等方面,内容颇为丰富,是规划的重点。对于目前还没有达成完全共识的,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推进,这也充分体现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原则。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