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展新型城镇化,组团上山经验谈
“我们一定要坚持从云南基本省情出发,按照‘建设山地城镇、突出中小城镇、实现组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探索走出一条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在近日召开的云南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秦光荣的讲话掷地有声。而前不久发布的《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还明确了全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为:“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
其实,云南省城镇化一直都走在“上山”的路上。
城:优化布局“组团上山”
“城镇上山”一词源于2011年。据介绍,云南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2011年,云南省作出“保护坝区优质良田,上山寻求城镇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即“城镇上山”。据此战略,云南将通过调整规划、政策激励,引导工业项目上山,城镇建设上山,城镇化将停止“摊大饼”,以“组团模式”在山峦河谷间与自然共“生长”。
如何理解“组团模式”?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指出,要把城镇群作为云南省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推动城镇群内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发展。要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以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为引导,科学调整区域内的城镇布局、规模和结构,强化城镇之间的经济和市场联系,努力打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群。要抢抓国家扩大沿边开放机遇,以边境口岸城市为重点,加快形成沿边开放城镇带。要大力支持和推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合理布局省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积极推进建制市建设,重点支持一批县城加快发展,抓好210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城和建制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构建“层级合理、一极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人:不分“山上山下”
人是城镇化的核心。云南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吸引农民有序迁入城镇、平等享有各类保障、能够充分就业或保有稳定收入来源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努力使城镇化过程成为体现以人为本的过程。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有活干、有学上、有社保、有住房”。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要求,要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特别要注重发展吸纳劳动力多、就业带动面大的产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要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落实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升学的政策措施,确保到2020年年末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比例超过99%。努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年末实现90%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农业转移进城人口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从今年起,每年将1/3的可分配公共租赁住房用于解决农业转移进城人口住房问题。
“上山”步伐快不得
积极、稳妥、扎实是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工作的“六字箴言”。积极,就是要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机遇;稳妥,就是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立足本地实际;扎实,就是要在发展理念上体现质量效益,在衡量标准上强调群众认可,使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城镇化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因此,云南省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不要把全省城镇化发展预期目标作为硬任务、搞行政命令层层加码,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盲目搞人为造城、大拆大建,脱离地方发展实际。
为了更好地尊重民意,避免层层摊派“农转城”任务,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不再给各州市下达“农转城”指标,目的就是宁可让城镇化进程慢一点,也不要掺杂水分、违背人民意愿的城镇化。同时,云南省要求,各州市县要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梳理排查“农转城”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整改工作,务必把这件好事办实、办到群众的心坎儿上,绝不允许再出现逼迫农民转户的“被落户”、“被上楼”等问题。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展开幕
5月26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详细】
乡村规划师的人才困局:有情怀缺归属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8年前就走进了成都的乡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乡村规划师开始招募了。【详细】
这5年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