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发展新目标:去全能化

2014-05-20 08:58:19    作者:司林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而兰州的期望或者说是赌注在于,能否在未来十年乃至更久,从一个位于西北的三线城市,跃升至中国国内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是前者,则兰州新城沦为“鬼城”的压力巨大,如果是后者,那么今天大跃进式的规划,在未来则将被视为富有远见。

  审视全能型的大城市亦有因建新区新城而出现的新问题。如北京的回龙观,是拥有30万人口的新城区,里面却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部分人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造成巨大的钟摆式城市交通。实践证明,这类新城是失败的。

  如此光景的新造区域被戏称为“睡城”。除了回龙观还有北京的天通苑、安徽合肥的滨湖新区和湖北武汉的南湖新区等。都是早晚高峰堵况空前,白天街区空空荡荡。人口急速膨胀是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面对的共同问题,居民居住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城市的扩张,居住区呈现出规模化、高层化的趋势,配套功能却不完善,居民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被忽略了。“睡城”是城市盲目扩张、缺乏系统规划的产物。城市功能的独立分割,导致了居住地服务配套不完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大型居住区缺乏产业和就业岗位,导致上班族不得不进行钟摆运动。早晨出不来、晚上回不去,令人苦不堪言,这不得不说是城市规划的一个败笔。

  这种困境,一方面是原有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新的规划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律、产业分布精密论证,而是盲目扩建新城,造成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错配。有专家指出,如果为新增城市功能而盲目扩建新城,却仍是主导产业单一、功能区分不明晰,这样即使高楼林立,也难以吸引人气,最终会陷入有城无业、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尴尬局面。

  城市发展应做好加减法

  城市的命运与地位,一直都是动态的。新城与新区的大兴之风,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大城市全能性的外溢以及部分中等城市希望能够成为未来之城的预期。城镇化战略在近年的兴起,更是加强了这个预期,希望从偏角之地,成为繁华的都市。

  面对此等形势,城市管理者应学会“放弃”。专家表示,在对城市发展重新明确定位的同时,对不符合战略规划的产业功能应予以疏解。针对城市功能紊乱的病症,首先要做“减法”。“城市病”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怎样不让它“摊大饼”则需要立法,增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刚性。日本和英国在进行规划以及建立新城中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功能疏解”、合理外迁部分产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北京,包括动物园批发市场在内的四大商业交通堵点治理已开始进行前期工作。《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在年内全面启动修编,总规中将写入“淘汰一批产业效率低、耗能耗水大、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遏制住人口盲目过快增长趋势”。

  新城和卫星城要有产业发展支撑,要有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条件。建设新城、副中心有个基础条件,就是在大城市都市圈范围内要有完善的交通设施。据悉,北京为了缓解“城市病”,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改善,加大资金投入。到2017年,全市在交通、水务、大气治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投资1.2万亿左右。

  由于对大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理论研究不够,许多城市规划理念前瞻性不强,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当下提出的“边缘集团”、“卫星城”概念被不少专家给予肯定,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讲,距离中心城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而且与主城之间要通过大容量、便捷、高效的快速轨道交通实现大规模人员输送。

  如2004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发展思路,但是没有明确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的路径。结果是中心数量过多,11个新城都要发展,没有重点,多中心等于没中心,10年下来依然是单中心。而日本东京的发展是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最终形成“一主七副”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成效如何,副中心、新城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完善新城新区的功能,在区域内应该做好“加法”,避免“睡城”和“鬼城”带来的巨大浪费。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