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的新“乡愁”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数达2.6894亿,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4000万人。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域分布看,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仍然是我国农民工的“主力军”,占总量的60%以上;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有增无减。
过去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未来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目标的实现,依然有赖于农民工进城。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依然是我国城市化的现实状况。今年年初,《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似乎为农民工变身城市人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政策扶持。未来,更具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是渴望成为城市人的农民工的共同期盼。只是,希望这个“未来”不要太长久。
今年“两会”前夕,笔者采访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七建集团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他谈到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困难,他说,在他所在的团队中,有许多人已经为一个公司、一个城市服务了二三十年,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可以享受到这个城市普通人的待遇。他们为城市建设付出了青春,却因为没有城市户口,不能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没有医疗保障、自己的小孩只能在老家上学。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自己始终没有将自己视为“城市人”,只能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后的归宿还是回农村。这些农民工,仅仅在经济上被城市接纳了,为城市贡献了GDP,却在社会、文化及制度方面被城市排除在外;而农民工因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也导致农民工自身在心理上对城市没有归属感。
“户口”对农民工而言,不只是一张纸,它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其身份、文化、生活方式等的整体接纳,它是新生活、新世界的代名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古人怀乡的经典诗句,但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46.6%的“新生代农民工”80后、90后们已经“忘记”了这种“乡愁”。他们基本不懂农业生产,更喜欢在大城市务工,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更关心自己的幸福。相对于“乡愁”,他们更多地怀着逃离乡村后如何成为城市一员的新“乡愁”——这是近在眼前而不可得的“乡愁”。
重要的是,这些农民工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及周边卫星城,这里是我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产业结构最成熟、经济扩散能力最强大的区域,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齐全、医疗体系完善、教育资源集中等优点,都是吸引农民工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城市尚未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和推行“进得来、留得住”的以人为本的政策之前,这些大城市对农民工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国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或许将再次关闭新一代农民工跻身城市人的大门。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展开幕
5月26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详细】
乡村规划师的人才困局:有情怀缺归属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8年前就走进了成都的乡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乡村规划师开始招募了。【详细】
这5年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