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取土,杀鸡取卵式的“发展”
无论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还是单纯经济发展,都不能没有“根”,更不能毁坏“根”。这个“根”首先是自然生态;然后是赖此生长的文化,包括生活、生产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能离开人,更不能威胁人的生存。毁“根”的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京华时报(微博)24日报道,近几十年来,以毁坏自然、文化和人的“发展”屡见不鲜,最新的事例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的被破坏。
七里海在数千年前是渤海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为潟湖,再变成长满芦苇的沼泽湿地。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七里海成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全世界只有3处古海岸湿地,其中一处在中国,就是七里海。七里海素有“京津肺叶”美誉。但是,5年前,七里海开始遭到蚕食。天津宁河县造甲城村把1万多亩湿地苇田对外承包,5年后,村民发现,昔日一马平川的苇田如今沟壑纵横,大面积遭挖土破坏,留下一个个深坑。据村民反映,2010年12月底到2012年上半年,挖土最为严重。每至深夜,在七里海南侧津芦公路上排着长长的拉土车队,“超过100辆,来回跑”。村民打过举报电话,“没用”。湿地取的土被运往各个工地用于建设。
对此,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剑明认为,大面积深挖土会破坏湿地结构,影响湿地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功能,“要想恢复原生态比较困难”。自然生态被破坏,是看得见的;生活方式的破坏,文化的断裂,是无形的、更深刻的破坏。据村民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绝大部分村民的收入靠芦苇。收割芦苇,又称打苇,“冬三月结了冰,就可以打苇子。人们有的推着铁槎,把苇子压倒,后面的拿大镰刀砍,有人捆,有人用拖拉机拉。”“割完了,芦苇自己会长。”在村民冯强的回忆中,三四月份,是芦苇萌芽的季节;5月,南来北往的候鸟开始驻足七里海。天暖的时候,天空飞着数不清的鸟。冯强小时候在苇海里掏过鸟蛋,抓过野鱼,采摘长在芦苇上的蘑菇—这段描述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的生产方式不超过自然的承受力,因而是可持续的。同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赖以产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乡土文化生长、存在的土壤;这一切又是构成一个地域的人的性格、气质的重要因素。自然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性的丰富多彩的土壤;有了这个土壤,人才有可能从事精神生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产品来。
人的生存所依赖的自然被破坏,失去了经济来源,可以另找出路,而生活方式的破坏,文化的断裂所造成的精神失去依托,很容易产生虚无感,失去生活的方向。失去依凭,失去方向,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文化的判断力;特别是年轻人,很容易被自己所不熟悉的、貌似新鲜的东西所吸引、所裹挟。失去依凭,失去方向,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文化的判断力;更不要谈什么创造力。
没有了创造力,又想显得有文化,用文化赚钱,只有模仿、山寨一途了。昨天的另一个新闻事件,与七里海湿地被破坏,有点类似。石家庄一单位以1比1的比例,山寨人家埃及的古文物狮身人面像,引起了外交事件,埃及文物部门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山寨狮身人面像,与山寨白宫等等行为,其实都是创造力衰弱而利欲旺盛互相作用的产物。不过被人家投诉,洋相出到联合国,是第一次听说。这是无根、毁根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闹剧、丑剧。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江西成立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
近日,江西省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聘请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担任顾问。本届专家委员会由来自生态环境、气象、土壤、地理、监测、动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31名专家委员组成,其中外省专家7名。【详细】
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成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