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江苏实践
2014-05-29 07:06: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2008年10月,礼社村一期修缮工程全面完成。按村民集体要求,在孙冶方故居西广场新增了“古戏台”景点,通往古村的狭窄街道拓宽一新,最为繁华的3米多宽、1000多米长的古村西街破坏性水泥地面上重新铺上纹路别致的小青砖,小街两侧的几十户明清风格的民居经过修缮后,高高的马头墙、饰有精致图纹的瓦当以及古色古香的木板门的修缮效果散发出江南民居的浓郁风情。而村中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的建成,更使村民在“古村落”中多了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在溱潼镇,随处可见老井当院、麻石铺街。该镇现存明清建筑两万多平方米、古街巷23条,至今风貌依然。“我们家几代住在这里了,虽然现在这里经过修整对外开放了,但是大部分地方都被保护得好好的,就连砖头和瓦都还是以前的,还是我们小时候记忆中的样子,一点没变。”家住溱潼镇沿街的刘秀英老人对记者说。
溱潼镇现有单塘河遗址和安乐巷民居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绿树院、朱仲记药铺、李氏宗祠等12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15处以古民居为代表的历史建筑。此外,该镇古树名木众多,有唐代国槐、宋代万朵古山茶、明代黄杨、皂荚等。
在整治修缮中,该镇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把脉、市场参与、能工巧匠实施”四项措施,按照“统筹保护、修旧如旧、尽量不拆迁、尽量不使用现代装饰材料”的原则,做到城镇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我们根据原地保护与修缮的原则,按照风貌协调的要求和‘青砖黛瓦’的基调,对古镇区的主要街道和旅游沿线的民房进行风貌改造,在以传统手法恢复建设绿树禅寺、驸马亭等景点的基础上,对现尚存的历史性建筑、较完整和有特色的19条古街巷等按照‘原真性’原则逐步予以整治和修缮,恢复千年古镇的古朴风貌。此外,我们还要求,核心范围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新建、扩建,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必须事先征求市文化部门的意见。”肖稳根说。
传承“非遗”承接“古”与“今”
“我们从常州来,已经是第二次来这儿了,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到现代化的文艺气息,还能体验到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古今交汇。”正在平江路上游玩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2006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3年修订),条例强调将城镇的历史演变、建制严格以及特有的传统文艺、传统工艺、传统产业,以及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江苏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曲和南京云锦两项。
对于昆曲、评弹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存,苏州市为其提供了演出场所,如评弹博物馆、中张家巷的曲艺传习特色街等,并与旅游相结合,达到活态传承。平江路上的苏州昆曲博物馆,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它曾见证了该地区经济的繁荣,如今,又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其中一座戏台更被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誉为建筑史上的瑰宝。
“对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存,需要借助市场扩展其生存空间,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融入商业、文化场所,通过博物馆模式、特色店铺模式、体验模式、展销模式以及旅游商品开发的形式为其提供保护与传承的载体。而对于传统苏式生活方式的展现,我们主要通过设置家居式旅馆、书吧、茶吧以及名人故居等场所,通过打造井台、街道、滨河等公共活动空间来体现。”姚鹤林说。
如今的平江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休闲去处,汇聚了众多的精品文化休闲业态,周边充分体现了街区内居民的市井生活,使得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和谐、怀旧情怀与舒适享受并举、浪漫休闲与文化探访交融的独特的、雅致的环境品质,凸显了整个古城的本色,堪称“活”的平江图。
为传承丰富的民间文化,溱潼镇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源于宋代的溱潼会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的民俗得以更好地传承;溱潼砖瓦制作、鱼饼虾球的制作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会船节、万朵古山茶花观赏节等节庆活动更是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该镇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