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2014-05-30 11:55:42         来源:科学时报     浏览次数:


  国外的生态文明实践

  发达国家雨水利用的共同特点是:无论该地区缺水状态是否严重,都积极发展集水工程,回灌地下是主要措施;雨水利用领域广泛;积极发展雨水回收和利用技术,并已进入产业化、标准化阶段;采取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

  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但聪慧的以色列人通过营建截流系统,将雨水或引入水库,或回灌于地下,或远距离输送到雨水较少的中部和南部。所截流的雨水占全国可截流雨量的三分之一。

  德国在本世纪初形成了规模化、成套化雨水利用技术及相关标准,雨水利用已经进入产业化、标准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调蓄、过滤、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德国的雨水用途很广泛,除了建造水景观和改善环境外,还被广泛用于冲厕、洗衣、浇花园草地、空调冷却、清洁道路等等。此外,在德国众多城市,尤其是市中心的街道建有明沟,花费不大,既可用于冲洗街道,又收集了雨水。

  美国的雨水利用以提高天然入渗为主。为此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建立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如加州福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年间(1971~1980年)回灌1.338亿立方米,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此外,美国还制定了集雨的法律法规。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不包括独户住家)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1980年日本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设施包括渗透池、渗透管、渗透井、透水性铺盖、渗透侧沟、调蓄池等。1988年成立了“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对此给予的财政补助比例达总投资的1/3~1/2。

  我国当前的城市生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我国的环境污染态势也从城市扩展到了区域和流域,从陆地扩展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扩展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

  目前,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国内多个城市的生态问题。国外大气污染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TSP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解决,SO2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解决,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解决,PM10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解决,PM2.5目前正在解决。而发达国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我国却在短期内集中地体现和爆发出来。中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与区域性特征。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中国人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00立方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每年缺水量为500多亿立方米。2010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降至107立方米,同期巴黎为490立方米,东京为398立方米。北方资源性缺水程度加剧,而南方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地下水污染状况严重。在200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中,水质较差的有40.3%,极差的有14.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显示,区域内主要城市及近郊地下水中普遍监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除了污染问题,我国城市地下水还面临严重超采。全国655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北方地区地下水在总供水中的比例很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漏斗面积在6万~7万平方公里,浅层漏斗面积呈扩大趋势、浅层水位下降明显。华北平原东部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达30~50 米,局部地区累计水位下降超过100 米。2010 年共监测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240 个,其中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15 个,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25 个。

  我国城市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200多座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工业固废年产生量超20亿吨,年增10%,“十一五”期间工业固废总堆存量净增加7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到110亿吨。工农业生物质废物产生量高达40亿吨左右。所含的重金属元素、有毒有害介质、微细粉尘、有机污染物等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和生态危害。

  生态文明城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行动

  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一高(经济高品质增长)、二低(自然资源的低消耗,环境污染物的低排放)、三共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赢,政府利益、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共赢)。我们应正确认识GDP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关注GDP增长速率时,必须关注资源利用率及其环境影响。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如下原则:维护整体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恢复水系河道的自然形态、建设具有雨洪调蓄功能的湿地系统、建立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建立开放空间系统与休闲体验网络。

  生态城市发展的两大战略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先于建设用地规划进行生态规划,优先维护和恢复各种自然过程,维持整体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结合既有的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规划方法和管理办法。

  在具体的行动中,可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引导绿色健康生活、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倡导城市绿色出行,创造健康实用的休憩设施等等。

  比如城乡雨水收集工程模式。城区路面的雨水收集:将雨水集流管道分散设置,蓄水池置于绿地下,雨天集存,晴天利用,无需处理。雨水是微带酸性的天然水,经蓄水池碱性物质中和后,变为含少量矿物盐的软水。城市的主干道路比较宽阔,若在这些主干道旁的人行道下修建地下蓄水池,可以大量蓄存道路上产生的雨水径流。

  建立“水银行”。把地面水和地下水统一起来调度管理,类似于银行存取款方式。例如,下雨时,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水银行”,污水厂处理过的再生水也可引入地下;当地表水不够时,从地下“水银行”调水使用。多建一些便于收集和渗水的坑、河或地面,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雨水很好地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要充分利用多种非传统水源的收集与利用,包括雨水、经过处理的再生水等, 甚至包括有些气象学家提出的云层中的空中水。

  大力开发“城市矿山”。从“城市矿产”与工业固废中回收利用的铜、铝、铅、锌再生有色金属可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3%,相当于降低对外依存度20~30个百分点。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有力保障,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生态文明的有效措施;构建高效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瓶颈,还能促进经济增长。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