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品荣:古宅是古城风貌的载体和灵魂

2014-06-06 09:04:24         来源:苏州日报     浏览次数:

  另一个印象深的是每一座老宅似乎都是按轴线排列院落,按理院落组合理应是单一雷同的,但我发现无一雷同,有的差异甚至很大,我总想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老宅子,结果让我很是失望。

  苏周刊:为什么?

  张品荣:边落或次落内多布置庭院,这样就会依着院落形状,因地制宜布置。即使正落从门厅、轿厅、大厅、内厅到堂楼等……也总是变化的,比如前落后落连接的通道,有的通过石库门有的通过廊或廊屋来连接。单幢建筑形式也不同,有的是五开间面阔的大厅,有的是三开间加两边间,有的是三开间加两边廊,有的是三开间加两抱楼,比如说铁瓶巷的顾宅,它的大厅西面一间就是抱楼,大厅里唱戏的时候,家里的女眷就在两面的楼上来看戏。有的厢房里还会做一个蟹眼天井,用于通风采光。

  苏周刊:这么做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吗?

  张品荣:根据各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文人造园的氛围和意趣有关。步步移景,哪怕是呆板的正厅,在前面也要布一些景,所以也就造就了每户人家都不一样。

  建筑辉煌体现当时苏州经济的繁荣

  苏周刊:苏州古建筑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香山帮工匠的手艺如何体现“宅第园林”?

  张品荣:苏州老宅多数是香山帮工匠营造的,所以苏州古宅是传承香山帮建筑技艺活着的蓝本。清末民初,由香山工匠出身的姚承祖先生编著的《营造法原》一书,主要讲述苏州古建老宅的营造技艺。所以保护好苏州古建老宅,亦是保护了香山工匠的技艺。现在香山帮技艺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古建是否符合香山帮技艺,只要看它是否按《营造法原》一书来建的。

  至于说苏州古建老宅的特点,有这么几点:一是以木结构框架组成的建筑主体,榫卯技术成就了香山工匠的高超技艺。二是建筑外观造型优美轻巧,曲线的屋面,飞翘的戗角,多变的屋脊,高低错落的墙面,空灵的门窗,给人以飘逸舒适之感。三是室内装饰花饰繁多,精美细巧,挂落、栏杆、隔扇、飞罩、花窗、花篮等做工精细,各种翻轩造型多样,砖雕木雕精雕细琢。四是色彩朴素淡雅,以灰、白、褐三色为主,给人以安逸雅洁之感。

  苏周刊:苏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具体从明中期到清康乾时期,苏州经济的繁荣程度如何,请从建筑中讲述一下。

  张品荣:建筑的辉煌可以看出当时经济的繁荣。明代苏州有一批官僚文人,如王鏊、申时行、文震孟、王献臣、吴一鹏等,所建宅第园林规模恢宏且文化艺术价值又高。如王献臣所建拙政园,吴一鹏所建山塘街东杨安浜玉涵堂,文震孟的文衙弄艺圃等。特别是王鏊之子王世延为其父亲所建的“怡老园”。它东依学士街,南至王衙弄,西望古城墙,北达景德路。现在怡老园遗存建筑有三处,平江中学校院内怡老园后楼,天官坊陆宅嘉寿堂前的明代砖雕门楼,梵门桥弄吴宅的楼厅。估算“怡老园”土地有百余亩,比拙政园还大许多,是古城最大的老宅。当时,状元吴宽、沈周、杨循吉等都是“怡老园”的座上客,后辈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王宠、陆粲等才子,拜王鏊为师,常到“怡老园”吟诗论画,聚首酬唱,明四家与“怡老园”紧紧联系在一起,“怡老园”一度成了明代中期苏州乃至全国文坛的中心。

  清代苏州经济更为繁荣发达,文人官僚富商所建宅第园林遍布大街小巷,据同治《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宅第园林有271处。现在保存的191处文保与控保古建老宅中,主要在康乾与同光两个时期所建造,如东花桥巷汪宅是康熙年间的老宅,大石头巷吴宅、卫道观前“礼耕堂潘宅”等是乾隆年间的老宅。现存最大的老宅就是“礼耕堂潘宅”,由徽商潘麟兆所建,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潘宅坐北朝南,七路六进,占地达93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636.03平方米,是苏城当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老宅。潘宅内有扁作大厅、船厅、鸳鸯厅、花厅等众多厅堂及10多幢楼厅,5座雕刻精细的门楼,还有3只小庭院,代表康乾时期的营造水准与发达的建筑业。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