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2014-06-10 09:28:00         来源:瞭望     浏览次数:


  如此完整、系统的研究引起国际关注,2013年8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11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上,傅伯杰被邀请作“大会特邀报告”。

  国际生态学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是生态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作大会报告。在这次会议上,傅伯杰当选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席位。

  三十余载坚守

  耀眼成绩背后,看似一帆风顺,其中却是傅伯杰30多年的勤奋与坚守。

  虽然早在1982年就了解到景观生态学是国际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但是傅伯杰的研究并没能马上转到景观生态学上来。探索景观生态过程和机理需要掌握专门的方法,并且需要昂贵的实验观测器材,这些都是当时还是学生的傅伯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他真正开始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在10年之后。1993年1月,傅伯杰争取到赴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比利时的一年多时间里,傅伯杰系统研究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并且开始接触国际上的前沿科学问题。1994年9月回国之后,他才真正有机会着手进行真正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其实在此之前的1989年到1992年,是傅伯杰比较苦闷的一段时间。他从北京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应聘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是老百姓戏称“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科研经费非常少。一开始,单位只给了傅伯杰1000元启动经费,教育部批准了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万元。他回忆,当时准备拿这笔钱买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结果买了电脑以后,买打印机的钱就不够了。“没有研究经费,很多实验观测没法做,很多想法实现不了。”

  傅伯杰没有放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方面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方面申请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9月,他回国之后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一般项目的资助已经涨到10万元,可以着手进行一些研究了。

  1997年,他的研究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资助金额60万元。当年的基金批准资助通知,在傅伯杰手里依旧保存如新,甚至没有一丝折痕。现在回忆起来,他还难忘当时的激动心情:“这笔钱可以说是我开展系统性研究的"第一桶金"!拿着它,我们才真正开始实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没有这笔钱,很难打下基础。”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项目,研究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与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为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项目还提出了几种模型,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2005年,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从1997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到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共是八年时间。傅伯杰告诉本刊记者,这项研究前前后后加起来的时间不止八年。1992年起,他就利用一些已申请到的少量的经费开始进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景观格局的研究,1994年回国之后、拿到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之前,也申请了少量的资助研究这个问题。拿到杰出青年基金之后,研究从简单的景观格局深入到其背后的机理,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其实,从做硕士论文的1983年开始,傅伯杰的核心研究一直没有离开黄土高原,而是层层递进、形成体系。他的硕士论文《渭北旱原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是用传统的实地调研、考察的方法对土地分类进行研究;博士论文《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开展土地评价研究;之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是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作用机理;后来拓展到生态系统服务,也是研究在黄土高原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背后的机理,以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傅伯杰的研究始终保持高位运行。采访结束时,他告诉本刊记者,不久他就要出差,目前正在做“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的机理”的实验,他得去野外待一段时间。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