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安石寨,一本神秘的古书

2014-06-11 10:09:23    作者:沈洛羊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东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山地,出东门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空地另侧是陡壁,如一座山被削去另一边,易守难攻。

  石寨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亦可谓一绝。

  留心脚下走过的巷道,石板下隐约可见又深又宽的排污暗渠,因山势呈螺旋状。各暗渠由高到低汇入环城巷道主暗渠,再流向寨外,直通鉴湖。由于巷道全部以条石铺砌,清理下水道淤塞极为方便。

  暗渠不但是排污设施,还是秘密通道,渠内可藏匿数百人马。非常时期,若城寨被围时,主人可派人由此道秘密潜出,向外通风报信。

  明清时,海陆丰地区倭寇和山贼祸害严重。相传,有一次石寨被倭寇围困达一个多月,倭寇强攻不破,便妄想用断水断粮的方法迫寨人就范。有一天,倭寇见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有妇女在城内高处晾晒鲜鱼,还有湿淋淋的衣服挂满了竹竿,知道寨内粮食水源充足,遂无奈撤走。“退兵之计”据说来自黄氏祖母,她命族人乘黑夜由暗渠潜至鉴湖捉来塘鱼,第二天又将塘鱼和用尿水弄湿的衣服一同挂至寨内高处。

  村人有一种说法:蜘蛛石周围300米无蚊蝇。那么蚊蝇是让蜘蛛吃了吗?当然不是,其主要原因:一是寨内居民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二是寨内有通畅的排污系统。

  以现在的标准衡量,石寨村的排水和防御系统仍是一流的。几百年前,有如此先进科学的建筑构想,先人的智慧超乎想象。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需要大量的金钱。黄易为官清廉,钱从何来?相传,黄易在归化县任职时,有一次任乡试辅考,他从落选者答卷里发现一份署名“潘锦”的考卷,字迹苍劲有力,立论新颖,颇有才气。在他的据理力争下,主考同意录取,潘锦终于“咸鱼翻身”。这对于屡考不中而年纪不小的潘锦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惜才的黄易事后还把潘锦请至府上,鼓励他蟾宫折桂,并亲予辅导。后来,潘锦官居丞相,成就了黄氏家族的“财富”——黄易的子孙们靠着潘锦的特权取得免税专卖海陆丰沿海食盐的生意,大发其财。

  石寨村重视耕读传家,追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仕宦之路。明清时曾出过3进士、7举人,有“文墨乡”之誉。海陆丰至今流传着“惠州府试居半榜”的美谈:清光绪乙酉科,4位石寨学子随带2位书童往惠州府参加府试。放榜时,满榜12人中竟有6名石寨人,四文、一武、一贡生,占了“半壁江山”,引起轰动。但怎么又多出两人呢 原来两位书童凭着平时侍读时的耳闻目染,偷偷参加了考试,居然都榜上有名。

  除诗礼传家的风气熏染外,石寨先人还建立了一套寨内会考的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清代,不足千人的寨内设有16处书塾,这些私塾的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寨内会考,第一次选出20位优等生,享受“儒租补贴制”,免费就读;第二次会考再从中筛选出10名,每年另由族内提供6担稻谷奖励;第三次即是参加由府衙主办的乡试,考中者每年另可享12担稻谷的奖励。一些困难户受之影响,也迫不及待地送子女入学,读书形成热潮。这种层层选拔的机制基本吻合了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再加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奖励,所以,石寨学子在乡试、府试中成功率都很高。

  如今的石寨仍然延续着先祖的一瓣书香。有人作出一个统计,说石寨村有“五多”:老师多、医生多、大学生多、“吃政府饭”的人多、在外经商的人多。据统计,该村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200多人,其中不乏考上清华北大的高材生。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