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城镇化这种普遍性现象的产生,而且这种现象似乎是不可逆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已经汗牛充栋,即城镇化的动力问题研究。这里重提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有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学者反对城镇化,认为乡村比城市具有更多和更大的优点,为什么要城镇化呢?二是因为即使有大量的关于城镇化产生原因的研究,但主要是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角度来论证城镇化的动力因素,这样的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从更长的历史过程来看不系统、不彻底,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如果对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弄明白,那么,对于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原因及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持怀疑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集聚经济是城镇化的永续动力来源。全面、深刻论证城镇化的原因需要从城镇化最根本的特点入手。城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集聚,各类可移动的要素向城市的集聚,其中人口的集聚最具有显示度,这也是用人口比例来表征城镇化水平的原因所在。那么各类要素为什么会集聚呢?这是因为集聚产生的效益和效率会更高,这是由经济法则决定的,即集聚经济效益,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第一,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极大地扩大了资源的市场供给,尤其是专业化的劳动力、技术和独特资源的供给,并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第二,集聚可以创造和共享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充分调剂既有利于企业雇佣到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又有利于工人找到合适的工作;第三,地理集中能促进知识外溢,形成共享,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力的职业频繁转换有利于专业化知识的扩散,促进不同企业模仿和专业知识积累,因而社会收益率高于人力资本的个人收益率;第四,集聚的效益还体现在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好处,减少了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第五,集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提高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使人口和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比分散的农村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并对人口和资源具有了更为突出的吸引力,由此形成累积循环作用,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集聚经济是城镇化的源动力。
人性中追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多彩的人生是城镇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没有人性解放的追求,即使城市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人也不会轻易由乡村迁往城镇。首先是集聚型的城市比分散型的乡村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在追求更好经济条件的驱使下,人们由乡村来到了城镇。在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农村边际产出较低,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生产组织来说,这时额外的就业机会至关重要。随着外出就业规模的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的缩小,此时不仅仅是就业机会,而且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尤其是除去在城市的基本消费之外和考虑包括失业等在城市的各种风险的净收入都成为促使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原因。然后是追求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实现个人价值。城市产生以来,她就一直是人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创新的中心,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更加全面和丰富多彩。在城市举家定居不仅可以解决外出劳动力与家庭分离造成的心理创伤,而且可以享受到更为全面和质量更高的城市文明,发达的商业文明、比农村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尤其是相对发达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再次是集聚型的城市比分散的乡村能创造出更复杂和丰富的文化、更多彩的人生际遇。由于集聚所产生的网络效应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学习更加方便,在城市更有助于提高个人乃至群体的知识水平。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像地层一样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足迹,像舞台一样创造、接纳和展示着不同方面的文化现象,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文化需求。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当然,我们在歌颂城镇化和城市的美的一面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城市所展示的丑的一面。城市也会创造出比乡村更严重、范围更广大的丑恶。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城市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都会显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逆城镇化的推动,使人口逃离城市。无可否认,美丽的乡村风光、耐人的乡愁、单纯的社会使乡村保持着独有的优势。这也是在发达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逆城镇化和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与这一逆城镇化的趋势相比,城镇化仍然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是推动社会变化的基本力量。
工业化使集聚经济效能得以发挥,是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工业革命之前,除农业以外的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发展水平较低,工场作坊式的工业生产和基本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集聚效果有限。此时城镇化的水平受限于剩余农产品的规模。没有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为最基本的食物生产而劳作,小规模的城市手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缓慢,集聚经济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出来。直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组织、产品和网络的复杂性以及劳动分工的深化使集聚经济效益得以全面发挥。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使剩余农产品的供应更加充足,能够使更多劳动力脱离农业和农村而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在集聚经济这一源动力的推动下,人口资源向城镇大规模转移和集中,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逐渐转变,城镇化由此拉开序幕。因此,工业化使集聚经济效益得以全面发挥,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变,是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展开幕
5月26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详细】
乡村规划师的人才困局:有情怀缺归属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8年前就走进了成都的乡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乡村规划师开始招募了。【详细】
这5年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