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都市的公共艺术(图)

2014-06-17 10:58:45         来源:东方早报     浏览次数:


  刚开始,杨英风的公共艺术案进行得并不顺利。直到1970年代,他参与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艺术创作,凭借“凤凰来仪”一举成名,也为他带来许多委托案。不过,最能代表雕塑作品与环境空间结合的案例,应该是他2008年受台中中国医药[-1.25% 资金 研报]大学急重症中心大楼委托创作的“凤凌霄汉”。通过建筑与工程的完整规划,他将艺术品如实地整合进建筑内,营造出公共空间的整体美感与独特气质。这就是他的“公共艺术”的价值。

  二、朱铭的蜕变

  朱铭“人间”系列作品符合1970年代的乡土写实风格。但让他扬名立万的是“太极”系列,这几乎是每个台湾人都熟悉的作品。1999年,为了有效典藏与管理艺术作品,朱铭美术馆成立。这是一个以基金会模式运营的美术馆。它是私人创立,但以法人的方式运营,面向公众。在实质上,这个美术馆结合了地景设计,持续进行艺术教育的相关活动,这是以长期理念进行的艺术文化经营。相对于公部门以大型活动、实时性公共艺术展示与短期艺术教育推广,这种私人美术馆运作影响深远。

  三、北南差异:几米的“地下铁”与洪易的“艺犹未尽-悠游”

  1998年法案通过后,忽然冒出很多公共艺术作品,造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多元现象。要说符合公共艺术的精神与理念,并受人喜爱的作品,也许几米与洪易这两位艺术家之作可算代表。

  几米的“地下铁”位于台北市捷运南港站月台。观众从盲女的身上看见勇于冒险尝试,敢做梦的精神,许多粉丝特地来此拍摄,并在自己的博客抒发感想。台湾很少有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被公众仔细记录下来,似乎它可以成为台湾当代公共艺术的代表:艺术为公众所重视,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形成对话与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设置公共艺术的价值确实达到了。不过,这个作品当初并非按照公共艺术设置办法而设置,因此,它不被列入公共艺术作品,而是属于工程艺术化的一环。而后,文化局以广义的公共艺术定义、接纳这个大型彩绘公共艺术,并以数字化登录于网页方式进行认定处理。

  法令保护有什么好处?以洪易的作品为例。高雄市在最近几年开始大量进行都市建设,积极采用艺术与文化观点,装点、更新与营销高雄市。高雄市在捷运系统规划的同时,一并进行公共艺术委托案,美丽岛站就是公共艺术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的例子。同时,高雄捷运局也很有系统地说明每站的文化特质,以及艺术品创作理念,甚至将作品想要传达的讯息与构思都详细地展示给公众,几乎所有作品都兼顾到公共艺术美学与都市营销。洪易在高雄捷运站三多商圈的作品是“艺犹未尽-悠游”,这几个“拟鱼化”的主体,表现高雄港靠海的特质,搭配高雄人特有的品味风格。洪易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其共同特色是,传达在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日常生活语汇,凸显出高雄人特有的拼凑文化与普罗通俗的元素。

  四、“节庆”的公共艺术

  举办大型活动,增加市民参与,是台湾推广新概念的做法,例如台北市举办的“台北公共艺术节”。另外,还通过国外艺术家引进大型艺术活动,比如2013年年底的“黄色小鸭游台湾”,还有今年2月、3月为全球濒临绝种动物发声的1600只纸猫熊亚洲巡回展。这类大型活动,被寄望于打破公共艺术制式性的问题,扩展公共艺术的弹性与开放性,延伸到户外亲近民众。然而,活动结束后,公共艺术作品全部撤离现场,难以形成延续性的艺术意识。

  思考未来

  台湾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这是本文在观察公共艺术时一个很核心的思考前提。本文提出这些案例,是希望从中看到艺术文化土壤发展的状况,时代背景因素如何影响艺术家的作品产出,法令政策的操作对公共艺术的形式界定,以及艺术品如何为公众所接纳与理解。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是,关于城市规划,很少被提到台面上谈。可是,一个出色的公共艺术品,最首要的要求,就是必须搭配合宜的空间结构。以老小区改建为例,必须要有全面的思考:小区大结构重整规划后,一步步考虑公共空间(例如广场与交通行走动线)的特性,搭配上景观的设计与调整,善用植被、水景、照明、色彩与标志,以及立体空间里天际线的统合。同时,公共艺术开发案一并进行,让艺术与公共生活空间可以百分百契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感,而不是就单一建筑物或是公共空间进行公共艺术。

  台湾建筑师汉宝德先生曾专门批判对台湾公共艺术的看法,他认为,要做好公共艺术,有几点观念必须厘清:打破公共艺术等于雕刻的观念;艺术与公共艺术之间,是不尽相同的,在西方,建筑物等于一件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一些丑陋的建筑,想利用市街上的雕塑来美化,必然徒然无功;公共艺术必须具有公共性,也就是使大部分的民众产生美感的反应,必须是正面的,具有令人愉悦的美感,也必须具备社会性;最后,公共艺术应该是跨不同专业人士共通合作的成果。

  汉先生认为理想的公共艺术必须是在工程规划之始,就必须与都市设计结合在一起。同时,汉先生也说明,“公共”是广大的,需要具有包容性的观念,评断公共艺术不能只看它的艺术价值,切记公共空间不是户外美术馆。这观点正是一种推力,把公共艺术的论述与思考,从艺术与法令的类别,推向整体建设规划的层级,如此才能永续公共艺术的生命。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