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游园博之民俗文化体验

2014-06-20 09:42:00    作者:邹兆喜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端午节期间(5月31日-6月2日),北京园博园举办了第三届"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由于适逢六一儿童节,除了"文化端午"、"创意端午"、"民俗端午"、"快乐端午"、"魅力端午"五大板块的系列活动外,还有一系列亲子互动、少儿体验活动欢迎您的参加。在端午节期间带领老人、孩子游北京园博园,不但能够观赏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享受水韵风情,呼吸新鲜空气,与鲜花绿树为伍,还能够到各个民俗展示区重温儿时记忆,带孩子进行互动游戏。下面小编先向您介绍一下民俗体验活动,此次展示的民俗共有十种:做香囊、做风筝、龙凤字、吹糖人、画糖画、草编、画壶、绘脸谱、剪窗花、捏面人。

  做香囊

端午游园 北京园博园 民俗文化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它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汉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囊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古代的香囊是用来提神的,也有用香料来做的,因其香适合很多人的喜欢,后逐步改为纯香料。

  做风筝

端午游园 北京园博园 民俗文化

  风筝为汉族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碧水蓝天共秋叶一色 深秋园博园景色醉人

碧水蓝天共秋叶一色 深秋园博园景色醉人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从窗口望下去,外面灰蒙蒙的一片,目之所及,楼不知所以起,路不知所以终。陆空一色,灰霾滔天,构成了北京城整个秋天的主基调。以至于天空刚一放晴,望着窗外那一片沁人心脾的碧蓝,便会让人奋不顾身的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详细】

北京园博园:会后再利用的典范(组图)

上周末,2014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移师风景优美的北京园博园。这里被誉为世界上的“最美赛道”。北京园博园将昔日的垃圾填埋场建成了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详细】

北京园博园“卢沟晓月•中秋传情”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艳阳高照,万里晴空,让这个"中秋"小假期格外适合出行游玩。北京园博园经过休园调整后,扩大了绿地面积,增加了植物品种,并对服务设施进行了部分改造,如今已成为一座大型公益性城市公园。【详细】

端午游园博之民俗文化互动

端午节期间(5月31日-6月2日),北京园博园举办了第三届"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由于适逢六一儿童节,除了"文化端午"、"创意端午"、"民俗端午"、"快乐端午"、"魅力端午"五大板块的系列活动外,还有一系列亲子互动、少儿体验活动欢迎您的参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