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区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烟台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该如何走,各地或许有不同的选择。烟台市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新路。
“烟台市委、市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产业带动、实现城乡一体、突出烟台特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功能区带动为统领,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功能区带动型’城镇化道路。”近日,烟台市副市长于松柏回答了外界的疑惑。
目前,烟台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7.85%,分别高于全国4.12个、全省4.1个百分点。其经验得到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等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构建组团式、网络化城镇体系
所谓“功能区带动型”,就是烟台市将充分抓住“蓝、黄、高”三大战略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发挥拥有众多具有产业发展功能的国家级、省级园区的独特优势,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统领,重点发展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及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等功能区,促进产业、要素、人口聚集,加快建设一批集经济功能、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宜居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带动全市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按照大力实施区域发展带动战略、发挥功能区引领作用的思路,烟台市对功能区发展战略总体格局进行了部署。”据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邹长清介绍,当地制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以“蓝、黄、高”三大功能区为总体框架,以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西部莱州湾、南部丁字湾、北部龙口湾、长岛休闲度假岛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板块,以6个国家级园区、10个省级园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100多个县域经济集中区为产业、人口聚集区,形成“一核一群一带三轴”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构建组团式、网络化城镇体系。
“一核”即以芝罘、莱山、福山、牟平4个行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部海洋经济新区、昆嵛山保护区5个经济区为主体的中心城市,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区。
“一群”即以蓬莱、龙口、招远、莱州为主体的北部沿海城市群,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综合示范区。
“一带”即以海阳、莱阳、栖霞为主体的交通干线城市带,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优化提升区。
“三轴”即以荣乌高速、沈海高速和烟海高速为轴线,与城乡干线路网连接的镇村密集区,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增长区。
按照这一部署,烟台市计划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平方米以上;中等城市达到7个,3万人以上小城镇达到8个。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接近70%,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以上,城镇化质量接近东部沿海地区较高水平,基本构建起支撑蓝色文明幸福之都建设的城镇体系。
分步实施壮大发展主要载体
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后,怎样具体实施,成为摆在烟台人面前的艰巨任务。
为此,他们首先集中开发“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板块,拉开烟台特色城镇化发展大框架。
其中,一极领先的金山港区建设已启动,海洋经济总部基地、龙湖滨海生态城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多极崛起的海阳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已完成海即跨海特大桥建设,莱阳南海新区已完成湿地公园、金山寺、南海国际度假酒店等景区和旅游设施建设,西部莱州湾区域开工过千万元项目90个,北部龙口湾海洋经济新区已完成投资105亿元,招远人工岛群已完成海域地形图测绘、数学模型研究、水下地形图测绘、水文调查、地质初勘等五项技术性工作,长岛休闲度假岛也完成了规划编制并获得省政府批复。
与此同时,烟台市还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园区,壮大烟台特色城镇化发展主要载体。“烟台把各类园区作为城镇化重点开发区域,依托城镇、反哺镇村,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在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玉言的描述下,记者似乎看到了从园区到城区的变化过程。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设立之初还是一片荒滩,仅有几万人。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以全市1/60的土地,创造了1/6的GDP、1/5的产值与税收、1/4的工业增加值和23的进出口总额,总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3%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新区。园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创业、促进了人口集聚,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改造提升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同样是夯实烟台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镇化工作科科长陈俊涌表示,烟台市将按照“抓中心城市强龙头、抓县域城市强支撑、抓小城镇强节点、抓农村社区强腹地”的思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缩小区域差异,使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协调发展。
“城镇化不是单纯的‘造城运动’和土地规模扩张,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应避免城市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邹长清认为,功能区众多是烟台的一大优势,以功能区发展带动城镇化,放大了自身优势,可以凸显当地特色。“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贪大图洋、千篇一律,必须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宜聚则聚、宜分则分,推动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有机结合。”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展开幕
5月26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详细】
乡村规划师的人才困局:有情怀缺归属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8年前就走进了成都的乡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乡村规划师开始招募了。【详细】
这5年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