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路路通”或导致城市空间“摊大饼”
“路路通”或导致城市空间“摊大饼” 专家建言:特大城市应分区发展交通规划要“做减法”
地铁越修越多,为什么城市交通越发拥堵?2040年前上海建设用地零增长,交通规划如何适应?昨天召开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城市交通与绿色出行”上,与会专家提出,轨道交通建设是一把“双刃剑”,随着郊区新城越建越多,城市公交却不能无差别地向整个区域蔓延,“路路通”只会造成城市空间“摊大饼”。分区发展,控制距离,空间优化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上海的交通网络更加顺畅。
轨交“追着”人口外移
“上海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提升,促进中心城区就业增加,但人口却疏散到了外边,造成出行距离大幅度增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上海,很多城市在做轨道交通规划时,追着人口往外移,把同质的交通服务蔓延到中心城区以外,以支撑潮汐交通。“在这样的解决思路下,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分离过快,出行距离越来越长,出行成本也更高。”
“从1995年到2004年之间,整个上海市的居民平均活动距离增加了40%到50%,这个阶段发生了什么事?就是中心城区产业重新布局,导致通勤距离从4.6公里上升到6.2公里,现在上海的平均出行距离约为6.5公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表示,与此同时,上海人的平均通勤时间增加到68分钟。
“轨道交通也许是一把‘双刃剑’。”孔令斌进一步补充,如果采取无差别蔓延的城市交通服务,怎么能指望城市空间不“摊大饼”?
职住平衡分区发展
“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如果不能分区发展,将是一场灾难。”与会专家纷纷提出“区域城市”概念,将城市交通问题交给城市功能规划。
北京大学城市与交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赵鹏军调查了1500户居民,得出结论:郊区的公共交通每提高一个单位,向中心区通勤的可能性增加3倍。由此带来的交通压力怎么办?如果一味增加交通负载量,可能走入误区。
“反之,控制收入、职业、出行模式条件下,居住与就业平衡每提高一个单位,则住在郊区居民向中心区通勤的可能性将降低9倍。”他提出,上海应该完善新城就业功能和公共配套设施,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尤其是就业方面。
孔令斌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控制出行距离是绿色交通的必须选择,只有把城市活动如就业、生活限定在一定分区内,才能最终优化空间。“对于城市交通来说,如果没有空间优化,可能我们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但是职住平衡是由企业、市场决定的,什么产业往新城布局,新城住哪些人,他们有哪些就业需求,不是这么容易可以解决的。陈小鸿建议,先从轨道交通沿线和大容量公交线附近区域开始努力。
存量规划要做“减法”
到2040年以前,上海的建设用地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从过去的增量规划转化到存量规划,“做减法”被与会专家频频提及。陈小鸿指出,和纽约、东京等城市相比,上海的机动车保有量仅为其1/4,但中心城区的小汽车保有量和它们差不多,已经接近天花板。因此上海对交通的要求,应该从单纯提高便捷性、快速性,转向减量减排,降低城市发展的交通代价。
“首先我们应该做到集聚式的开发,所有增长都必须聚集在高品质公交服务走廊带内,以综合枢纽带动地区综合开发。其次通过公共服务的分散化,让通勤以外的出行更本地化,降低交通活动,为减量提供可能。”她提出,改善交通系统的关键不是增加容量,而是改善质量,限建和不建可以宜行,也能宜居宜业,例如给市民提供慢行空间。“增加人的空间,增加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应该成为新一轮规划中的核心之一。”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南京打造独一无二“轨道交通”主题公园
在南京,可能找不到一个公园如此独特。江宁新天地公园位于宁杭高铁与宁杭高速之间的夹角地带,高架上南来北往的地铁、高铁不再是扰民的交通工具,而是变成空中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这儿正在被打造成为我市独一无二的“轨道交通”主题公园。【详细】
发改委:43个城市轨交建设规划获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国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详细】
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规划重头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国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投资7亿元,按照规划测算,一年投资超过3000亿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