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总体规划为上海留下了什么
近代以来,上海从滨海的普通小城发展成为国家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现在正信心百倍地面向全球努力打造世界级城市。在漫漫征途中,上海前后几代的规划工作者、建设工程专家和社会活动家前赴后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智慧,描绘了一张又一张上海总体规划的蓝图,这些蓝图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包括体现在这些规划中闪耀着先进思想光芒的理念和方法,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前辈规划工作者的科学态度、高度社会历史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做好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向党和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的答案。
[开埠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1927年:《大上海计划》
上海开埠后,城市发展中心从老城厢转移到租界,在城市布局上租界横亘于市中心地区,与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市政、道路交通等各为其政,迫切需要一个整体的发展计划。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都市发展总体规划——《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以突出港口城市特色为重点,将规划视角拓展到当时的市域500平方公里范围。为了绕开租界割裂的旧市区,规划在江湾五角场一带设置新的市中心,集中布置市级行政办公、文化和体育设施等核心功能。道路网设计采用了西方盛行的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在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的交口处再多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构成了五角场放射状道路格局。政府行政区计划形成十字形轴线广场,市政府办公楼居中坐北朝南,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散布于十字形广场群内,这些中国古典复兴式的建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上海体育学院、同济中学和长海医院内。
虽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缘故,这一规划最终没能完全实现。但是初步形成的五角场地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对上海东北部地区的开发影响深远。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大上海计划》吸纳了当时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兼具现代性和本土性,是我国近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探索之一。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战后重建和复兴,巩固和发展上海在全国的作用,上海市政府设立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规划师、建筑师运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于1946年至1949年期间共完成三稿都市计划方案。1950年7月经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批准刊印。
《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以极具前瞻性的区域视角审视上海发展,划定的规划范围包括了当时江苏、浙江之东部区域。规划确定上海的都市性质为“港埠都市,亦将为全国最大工商业中心之一”。在空间布局方面,针对当时市中区约占市域面积9.6%的土地范围内集中了全市3/4人口的格局,提出采用有机疏散的理论,在郊区新市区建设“邻里单位”。在道路交通方面,将道路按功能分为交通性质道路、建筑艺术与居住生活性质道路,并提出交通性干道的交叉口要限制,干道在市中心区则可设计成为高架性质的道路,这些理念迄今仍然适用。
《大上海都市计划》将欧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因地制宜地运用于上海的规划实践中,开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河。在区域的视角下,对城市人口和功能进行空间布局,通过发展新市区与逐步重建市中区的方式,将人口向新市区疏散,将工业向郊外迁移。其“有机疏散、组团结构”理念以及确立卫星城的建设思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其编制过程中规划先辈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规划编制精神,也为以后的规划工作者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1959年:《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城市建设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开辟近郊工业区,为劳动人民建造住宅。1956年上海市委扩建了已有工业区内的工厂,新规划了一批工厂备用地,还在市区新建了一批工人新村。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嘉定、上海、松江等十个县划归上海市。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当时的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来沪编制完成了《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首次将规划范围扩大至包括新划入十县在内的全市域。
规划确定上海建设和发展的总方向是:使上海在生产、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美丽的城市之一。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针。规划在压缩旧市区人口的同时,大力发展卫星城以接纳和吸引市区疏散的人口和工业。同时,将旧上海由于租界割据各自为政造成的等级标准不一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全市域范围内形成整体网络。
在本轮规划指导下,上海相继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等5个卫星城和一批近郊工业区;1970年代建设了金山、宝山两个工业卫星城。经过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的规划建设,旧市区改造取得了很大成绩,10个近郊工业区和7个卫星城初具规模。上海从集中单一结构向群体组合结构发展,奠定了今后城市市域空间发展的骨架,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改革开放后,上海从以工业为单一功能的内向型生产中心城市逐步向多功能的外向型经济中心城市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城市总体规划。1982-1984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现更名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上海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务院于1986年10月正式批复,这是上海市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为指导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同时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并遵照中央的要求,上海要发挥“重要基地”和“开路先锋”的作用。在空间发展策略上,规划提出“改造和建设中心城、积极开发浦东地区;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向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口南岸两翼展开”的设想。中心城按照“多心、开敞”的原则,打破行政界线,建立综合分区,逐步形成市级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居住区(或社区)中心四级公共活动中心。在卫星城规划方面,每个卫星城各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强调产城一体的规划和发展,为如今的新城建设打好了基础。
该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使上海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浦东现代化新区的形象初步展现,为迈向21世纪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框架。在交通方面,建成3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完成了内环线等多条重要道路的建设和改造,新建了铁路上海站,扩建了虹桥国际机场。在住宅方面,1983年到1995年新建130多个居住小区,改造了许多棚户危房区,大大改善了上海住房紧张的历史遗留问题。
2001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为适应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需求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于上世纪90年代开展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完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成果。
http://d6.sina.com.cn/pfpghc/4f99b56cda8a4abe8cbc1d5fe8e5d640.jpg
该版总规明确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四个中心”由此起步。在空间布局上,上海的城市发展空间从“浦江时代”拓展到“长江时代”,在传统沪宁、沪杭发展轴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滨江沿海发展轴;继续推进浦东新区的建设;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并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该版总规提出“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确立了市域“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虹桥枢纽、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浦东和虹桥“一市两机场”的功能协调也被继续完善,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三环十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和市域轨道交通网域城际铁路的建设加速了市内外货运、客运。大型绿地、生态湿地公园以及中心城区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的建设,改善了市域生态环境。中心城区工业外迁,市级以上工业区在各区县落地发展,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蓬勃发展,优化了上海的产业结构。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同步开发,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浦东新区的各项功能也基本建成。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国务院正式发布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批复
河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详细】
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
日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