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不只是让农民进城
安徽滁州报道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儿?农业、农村、农民与新型城镇化是啥关系?
尽管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已经一年有余,但社会各界对此话题的讨论至今依旧充满无限热情。
6月28日,安徽滁州。来自中央党校、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在“和谐智慧三农、美好田园乡村”高峰论坛上,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与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等热门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36年前,滁州小岗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实施“包干制”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36年后,在新型城镇化这一国家发展战略面前,这一带的农村跟全国许多农村一样,普遍面临农业生产亟待转型、农村文化退化、农民生活需求多元的复杂背景。
就此,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不只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进城,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也同样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待解的三农问题
当前,随着市场化潮流的推进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富裕农民、提升农业、美化乡村已成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大局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迫在眉睫。农村大量涌现的留守一族、耕地抛荒、千村一面、生态失衡等现象,给城乡协调、资源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以村镇建设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原司长李兵弟认为,以往城镇化过程中村镇建设存在“盲目撤并村庄集中建设居住区,忽视农业生产特性、庭院经济和特色景观旅游资源保护;村庄整治项目时序安排不当,建了农民不需要的、缺了农民急需的;照搬城市方法编制规划,忽视村镇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等问题。
对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同样深有研究的北京泰华集团董事长肖希鹏深表赞同。他表示,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分家分户经营广泛存在,农村集体组织涣散及经济削弱,不和谐因素倍增,社会矛盾加剧,小生产与大市场缺乏有效联接,土地与村民及基层政权的和谐关系难以构建;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状况难以改进,土地价值的提升动力不足,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要素难以统筹安排,难以实现与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产业化。
除此之外,肖希鹏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眼下很多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缺失,无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平台,农民持续增收无法实现,大量劳动力外流,耕地闲置、空壳化现象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辅助产业支撑及适应村民的稳定就业场所;新农村建设缺乏前瞻性理念的宏观指导,建筑风格单调乏味,古朴风韵荡然无存,田园风光销声匿迹,乡情特色工艺失传,民俗风情不再,邻里乡情淡薄,缺乏吐纳心声、交流情感的文教场所;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长远规划,而快速形成的城市化住宅场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忽略对原始生态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然环境渐趋恶化,对绿色空间、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面对这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记者梳理资料发现,国家层面近些年来一直在持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多项政策连续聚焦三农,大力提倡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推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进程。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专业展开幕
5月26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详细】
乡村规划师的人才困局:有情怀缺归属感
原本城市才有的规划工作,8年前就走进了成都的乡村。今年4月,成都第八批乡村规划师开始招募了。【详细】
这5年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处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