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长寿”才能消弭建筑“短命”

2014-07-17 08:47:27    作者:杨明生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短命”建筑名单近日再添新兵。有媒体报道,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仅完工3年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开始拆除,这个开工时被当地誉为“边境明珠”的项目,总投资额达2.7亿元,而3年后的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高于它的建设费用。

  据权威机构提供的一组数据,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远远低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与英国的132年、美国的74年差距更为明显。今天的巴黎老城和几百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马车时代规划的道路仍在跑动着欢快的汽车,甚至连200年前的下水道仍在正常使用。相形之下,国内众多城市“日新月异”,不仅5000年历史文化踪迹难觅,而且大量建筑在高超的爆破技术下“英年早逝”。

  理论上讲,建筑“短命”病因很多,但许多建筑的拆除不仅与其本身的质量和设计寿命并无太大关系,甚至于一些被拆迁建筑是经过政府“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肃性和稳定性,本该是城市规划的应有属性,然而,在一些地方,城市似乎只是官员的城市,而非公众的城市,城市规划犹如领导手中的“橡皮泥”。官员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他们就设计什么样的规划,丝毫不顾及规划与前任领导的发展思路是否对接。以至于有人讥讽,“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是建是拆,全凭领导一句话。”建有建的理由,拆有拆的道理,而且这些东西从官员的口中说出来,似乎永远那么合情合理,不是出于本地更好的发展需要就是为了善待民意,服务公众诉求。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规划“长寿”,才能消弭建筑“短命”现象。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使城市规划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不留遗憾;加大规划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规划一旦制定,就应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谁触碰了就要问责到底。有效约束公权力,遏制畸形的“政绩冲动”,就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