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俞孔坚:与水泥城市争夺荫凉

2014-07-23 09:4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传统的建筑往往都很聪明,譬如北方的墙很厚,南方的墙就不用加保温,各地建筑的开窗朝向,也与当地温度有关。”车飞怀念欧洲的老城,那里有很多连廊、拱廊,整个城市都能步行而过,不晒、也不会淋到雨。

  擅长景观设计的俞孔坚,同样也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更能吸收热量:老房子用的材料多为土和砖,热容大;如今的摩登建筑,多用大玻璃,不仅增加光的反射,还只能依赖空调来调节温度。

  在他看来,小到一栋栋楼房、大到整座城市的规划,若给现代城市的“发烧病”治病,浑身上下都需要检查:原本的自然水系都被填掉,裸露的土地也难觅踪影;老城翻新,马路拓宽,自然植被仅剩路边弱不经风的行道树或是大片的草坪,热容小得可怜,太阳一晒,地面很快就会发烫。

  更何况居民区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人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路上,也就有更多小汽车、更长时间地对着城市排放尾气。

  在大城市里,脚踩水泥地面的现代人,常会哀嚎“与烤肉之间只差撒一把孜然”,看来也并不奇怪。

  广州市规划局的前总规划师袁奇峰已经记不清,自己见过多少块“规划留了好多年,最后还是没保住”的城市绿地。

  “城市建设的观念一定要变,要给城市生态留有余地,适当增加水面率和绿地率;绿地要是‘真绿地’!”这位如今在中山大学当教授的规划师曾经呼吁。

  他解释说,“真绿地”指的是能够蓄水和渗水的泥土地。然而,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是在学术上被称为“硬质化”的水泥或柏油路面。除了能给人以架在火炉上烘烤般的炎热感觉,城市硬质化还会导致降水只能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令后者不堪重负。

  袁奇峰这番话说了没多久,另一片规划中的绿地就从广州地图上消失了——被临时用来搭建亚运会开幕式主场馆的江心小岛。在运动会闭幕后,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没有按计划拆除,反倒被顺势改成了商业用地。

  认为种上鲜花、修成广场就是高雅,但其实是给大自然缠上裹脚布

  袁奇峰印象最深刻的,是广州东南部的一片原本占地面积约一万亩的果林。由于当地夏天刮东南风,这片“绿肺”对于调节城市气候,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然而,邻近城区的这一大片地既是房地产商眼里的“香饽饽”,也是当地贫困的果农眼里发家致富的障碍。房地产商要占地,果农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最终,这片果林缩水了近三分之一。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授周复多说,“城市越大,热岛的强度越强”。1970年代起,他就撰文研究过杭州的城市热岛问题。“当时热岛的强度,也就是城区与郊区的温差,不过两三摄氏度。今天的温差,已经到七八摄氏度了。”

  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周复多指出,“我们的城市发展太急躁了。” 按照规划,城市区域之间,本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非建设用地”以供缓冲。这些缓冲地带的农田、湿地、绿地,对缓解热岛效应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一些地方,这些缓冲地带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CBD、金融城和住宅区,本该分割开的区域,最后竟连成了一片。

  几年前,车飞与他的团队主持过南方一个地级市新城区的总体规划,那块地靠着太湖的内湖,原本河网密布。车飞接手的时候,鱼塘已经被当地政府填埋得差不多了。而设计师的第一步,就是把它原有的围堰、天然水网都给恢复了。

  俞孔坚说,自己很鄙视把“本来就很美”的河道全铺上水泥的做法:“认为种上鲜花、修成广场、修剪好的美的园林植物,就是高雅,或是把几十年乡土的大树连根拔掉,种下外来的植物:这是把大自然都裹上了脚!”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