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俞孔坚:与水泥城市争夺荫凉

2014-07-23 09:4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一个多月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俞孔坚试图向满教室的基层干部说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小脚审美观’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过去几年我国水泥消耗量是世界总量的54%,钢材占34%,……400个城市缺水,75%的土地污染,50%的土地消失,30%多土壤污染,为什么?”

  有一回,浙江台州的一位官员找到他,说是原本在治理永宁河,防洪堤都建了三分之一,老百姓都来投诉:牛没地方喝水,青蛙也都不见了!

  怎么办?俞孔坚重新设计了一下:把防洪堤拆除,河边种上野草,水里种上荷花与茭白,算出河周围最多降水量时会淹到哪儿,那之外的地方就建成一处绿地公园。

  即便改变社会困难重重,至少可以做一些从自身而起的改变

  在哈佛留学归来的俞孔坚眼中,孰是孰非再明显不过了:“便宜、生态、美丽、安全,何乐不为?”

  “他说的都对,就是在国内环境下不现实。”课间,两位官员在走廊里这么评价俞孔坚课上的内容。

  对一些人而言,更有说服力的好处也许是下半堂课上俞教授所举的例子:一处经过他规划的湿地,周围的房地产价值大涨。

  车飞觉得自己设计作品时对能源和生态的考虑是“为了良心”:“几乎没有人真的很在意这些事情。”

  那栋有着一层金属百叶外墙的建筑,百叶装置可省下的节能费用,还比不上车飞团队的设计费。车飞相信,对方接受他的这一设计,只是因为“新奇”和“有故事”。

  他遇到过挫折。一座南方城市要求设计一片建造在市政府门前的湿地公园。车飞按照“湿地公园”的标准去设计,研究当地的动植物、生物链,尽量不往湿地中添加外来生物。根据原本湿地中小动物的迁徙路线,他还在公园里设计了一座专门供动物通过的小桥。

  汇报设计时,车飞发现当地官员很不乐意。至于规划中的那座桥,对方坚决不要:怎么能让领导从小动物下面走过去呢?

  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最终被交给了当地的园林局。

  “要解决城市的这种热岛效应,就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俞孔坚说,“就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水、空气的流通、足够的土地、绿地——这些问题都是紧密相关的,而不是单一的。热岛效应只是城市不健康的一个方面。”

  在他的眼中,大自然的一事一物都蕴藏着生机。雨水可以通过屋顶来收集,如果墙面与屋顶不光是水泥钢筋,而能多一层绿色——譬如爬墙虎,也能凉快不少,还能让空调少往外排放热气。

  俞孔坚说,即便改变社会困难重重,至少可以做一些小的、从自身而起的改变。

  在北京一间“冬冷、夏热、灰尘大”的公寓中,俞孔坚自己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室内生态工程”,阳台被他改建成了温室,里面种着蔬菜与花草,用收集来的雨水灌溉;雨水同样被引入室内,从一面种满了蕨类植物与苔藓的“生态墙”上流下,灌溉植物的同时,也调节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一年生产32公斤蔬菜!我今天的早餐都是从阳台摘了蔬菜做沙拉吃的。”他自豪地说。

  如你所想,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里,他家也不需要开空调。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