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索拉里的乌托邦 中国城市的终归宿

2014-08-08 13:01:00    作者:赵艾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生态城”:坟墓or归宿?

  ————竞相逐鹿中国“生态城”热土

  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协会创始人保罗·道顿曾说:“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生态城的标准出现”,这意味着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会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对于正处于不断向城市化发展的中国,各个城市竞相争夺第一座生态城的旗帜,美、瑞、英等国家也趁此契机,向中国伸向“橄榄枝”,在中国这篇生态城“试验室”的热土上,都要“试一试”自己的方案,希望在“试验”中赢得更多关注,更希望成为“生态城”得以实现的首个设计方案。

  ————通往“生态城”的路是坎坷的

  基于现在的发展现状,今天的生态城建设出现乱象丛生的场面,呈现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在上海东滩生态城、辽宁黄柏峪生态城的项目搁置后,《纽约时报》、法国《解放报》等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生态城计划已经枯萎。原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更是以“热闹开场,冷清关门”的说法来形容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

  对于中国“生态城”逐渐迷失的原因,各方面专家也一直在分析关注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建筑师、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开彦表示,中国有100多个城市申报生态城市的试点。在他看来,现在中国没有几个人真正知道生态城是什么样的,只能是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现如今的生态项目被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建筑,其实这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精神是不相符的。而且在组织、监管环节都有缺失的现状下,“生态城”很难达到预期设想。

  正如辽宁黄柏峪生态城的项目,设计规划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境,高昂的成本和不适于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反而与“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生态理念相悖。孙克放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花了这么多钱去搞绿色建筑、生态城市。”但从上到下的推动却是差强人意。

  除此之外,以“生态名义”赢取暴利也是致使中国“生态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直言,“有的生态城就是炒作,打着这个旗号来提高影响力。”冠“生态城”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项目频繁出现。被誉为“生态城之父”的芬兰教授埃罗·帕勒海默也告诫中国的实践者们,“我们应当拒绝那些唯一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赚钱的参与者。建设一座真正生态城的参与者必须同时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中国更适于发展“生态城”

  即便中国“生态城”现在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但不能否认,中国这篇广袤的土地,加之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没有比它更加适于去发展“生态城”的项目了。在“生态城之父”帕勒海默看来,中国有更好的可能性来实现一些大胆、激进的计划,因为在西方媒体的聚焦下,政客的说辞都会变得谨小慎微,中国的政治环境中,更大的自主性掌握在官员自己手里。生态城概念的发明者理查德·瑞杰斯特的观点亦是如此,他在“未来之城”的讲座中也表示,中国官员在建设方面的自主权能让中国有更好的发展。

  曾参与过东滩、万庄和天津等多个生态城规划的董山峰说,“西方土壤里造不出生态城。”西方已趋向完结的城市化,让他们不能创造新城,而只能通过改造生态社区来达到生态效果,西方的固有环境一旦改变,会给当地人们带来恐慌。

  ————生态是城市发展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低碳生态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6部委联合发文,确定了57个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这一举措,也表明生态发展的理念已经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生态城”对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来说,都是人类对于未来之城的一个美好憧憬,尽管现在没有一个完美的实例呈现在世界上,但对于这个理想不断前进的过程,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中国现状下走好这个过程,是需要深思的。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它可以说是中国“生态城”建设中最有望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它所坚持的最关键的一点即为契合当地的环境。尽管批评家会将天津生态城与马斯达尔相比,该城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仅为百分之二十,这与马斯达尔所要实现的生态百分百比较是略低的。天津生态城设定这些保守的目标基于当地的发展状况,打造的是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推广、适用并经济可行的蓝图。这一观念的培养是目前所需的,不一味的为追寻生态而做华而不实的“生态城”,而是要切合当下自身的实际去逐步建立生态的体系。

  中国“生态城”今后的发展也必定坎坷,但崎岖的路途是我们通向彼岸的必经之路,从这些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可取之处,运用到之后的设计规划中。相信这片适于生态发展的热土,能在迷失后找到最终的方向和归宿。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