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镇化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2014-08-11 08:54: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按权力大小配置资源,出现“一个国家,四个世界”

  《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蓝皮书通过大量数据获得了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我国城镇化呈现出显著的行政级别特征,行政自主性权力越大,城镇化健康程度越高,说白了,谁的权大,谁发展的就相对好一点。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多年来一直在按照权力大小来配置资源,出现“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京、上、广等大都市,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基本上差不太多,其他许多乡镇,与非洲落后国家差不多。处于权力最底层的乡镇、县域与直辖市、省级副省级城市的差距愈来愈大,这是中国近年来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一直没能得到缓解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欧美发达国家,城乡、地区间差距很小,不少中产阶级都居住在农村的大学城、公司镇,而我国公司与大学基本上都集中在权力最集中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土地资源、金融资源也一直向权力集中的地域发展。如果城镇化继续按照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我国大都市将会越来越拥挤、房价越来越高、污染愈来愈严重,而权力低层的县镇吸引不了人财物。

  理想的城镇化具备四大特征

  理想的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也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城镇化,更是青山绿水宜于居住的城镇化,这些都是从过去发展中得到的教训。比如日本大阪都市高楼大厦中分布的农田与村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很吸引人。未来的城镇化,一定要避免过去“要地不要人”的旧模式重演,也避免滥占耕地建空城、大马路大广场式的城镇化,要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理想的城镇化,至少包含四个方面。

  未来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人的城镇化”。

  目前的城镇化有太多的急功近利、行政意志、主观臆断与利益导向。要先人性化,而后才能城镇化,要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民生尊严。城镇化首先要以“人”为中心,要让城镇成为有“人性”的城镇,要做到生态文明,保证居民享受美好阳光、空气和水的权利与机会。

  未来的高质量城镇化一定要避免半截子城镇化、假城镇化、夹生城镇化、掠夺式的城镇化,彻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我国目前名义上的城镇化率为51%,其实有城镇户籍的不足35%,也就是说有2.6亿人在城镇工作,基本上属打工者,有房者的比例低于1%。要让在城镇打工者能够买得起房子,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保、医疗等待遇。如果不解决农民变市民问题,继续让三四亿甚至更多的农民工每年像候鸟一样到处迁徙、漂流,是很危险的,是低质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第二,未来要建一批特色小镇。

  盲目贪多求大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通病,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中,仅建“国际大都市”的就有200多个。这种贪多求大造成现在小城市偏枯,而大城市却盲目扩张。其实并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中国更需要富有特色的小城镇,中国的大企业更不应该纷纷把总部都建在直辖市与省会城市,而是应该搬到特色小城镇上。这需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在美国小城硅谷的咖啡馆里,一帮人坐下来谈一谈,就会有好点子出来。欧美国家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大学镇、公司镇,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公司建在一个小镇上,倒也是一种风景,值得学习。中国城市的行政级别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国有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和乡镇,资源向着更高的城市级别流动,这样的资源流动层级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

  第三,“就近城镇化”其实是农民幸福感最强的城镇化。

  以往所认为的城市化就是要将农村居民都转移到城市生活工作,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观点。在这种观念指导之下的城市化,往往会造成城市超荷负载,形成“大城市病”。现在的很多拉美国家就是盲目将农村居民迁往城市,而形成了环城市的超大贫民窟。中国不能再走拉美等国城市化的老路,要改变对城市化的认识。其实如果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并且农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可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的服务,实现就地市民化、就近城镇化,那也是一种城镇化,据调查这也是农民幸福感最强的一种城镇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广大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和集体经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弥合与城市的各方面差异,实现了一种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实际上是城镇化的理想形式之一,能够在不增加中心城市环境压力、人口压力、财政压力等的基础上,改善农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农民居民也不会因为生活环境改变而产生疏离感,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化的稳定性。

  第四,“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才有生命力。

  文化传承在城镇化发展中一定不能缺位。城镇化一定要强调“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尽量让农村那些古树、庙宇、古典建筑等风貌存活下来,而不是沉淀为一种记忆。“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不是大拆大建,让历史和文化湮没在城镇化狂飙猛进的烟尘中。让这些自然风貌与别致风景留在中国的版图上,我国的百姓生活才能更恬静,心灵才能找到安放的家园,城镇化才能真正有生命力。

  文/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