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的走向

2014-08-19 09:26:40    作者:李大同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有人说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每个时代都应当在城市发展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因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可以有现代建筑的足迹。其实,这种貌似正确的理论,往往把我们引入了歧途。作为一个消逝的时代,历史传统建筑遗存是格外珍贵的。登高望远天地宽,我们应当以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空间尺度,去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传统的记忆放在古城,把现代的记忆放在新区。古城是纯粹的古城,新区是纯粹的新区,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个古、一个新,两者产生强烈的对比,对比形成强烈的冲突,冲突产生强大的文化张力,张力形成城市的文化魅力,这种魅力可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绚丽的想象。

  从文化造假走向修旧如旧

  近60余年,在文化遗产遭遇巨大建设性和自然力双重破坏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正确的文化名城保护之路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中国与西方建筑是有明显差异的。从物质结构层面看,西方以石头结构为主,残垣、孤柱可以露天保存,展示残缺之美;中国以砖木结构为主,屋宇残破不堪难以保存,不加修复就会彻底毁灭。从文化审美层面看,西方以单体高大雄伟取胜,中国以群体神韵意境见长。

  因此,中国古建筑如果单体孤存,没有群体连续空间背景,是无法体现传统建筑之美的。

  这一点无论从故宫建筑群,还是晋商大院、平遥古城,都能找到很好的例证。但大规模修复,又会触动禁止复建的底线,影响文化遗存的原真性,蒙受“文化造假”的责难。

  其实,文物保护自古以来就有经常保养、局部维修加固、重大修缮和复原重建等方法,这样才使历朝历代的许多重要建筑得以保存传承下来。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曾言,现存的古建筑90%以上都是经过维修加固的,或重大修缮,或重修复建。可以这样讲,没有历代的修缮、复建,就没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别“文化造假”与“修旧如旧”,不能把文物“修旧如旧”的正宗传统方法,不加辨析、笼而统之地斥为“文化造假”。

  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要注意坚持三个基本方法:一是考证充分。在大量考古发掘、信息收集、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寻找历史的依据,传承历史的信息。二是遗产本位。文化遗产属于哪个朝代,按哪个朝代的营造法式进行重大修缮、重修复建,不能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缮、重修、复建中,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此“四原”以原来的建筑材料为核心,也可看作是鉴别文化造假与修旧如旧的“试金石”。

编辑:zhaox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