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为大运河研究带来新视角
今年6月我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学术界对运河及区域社会研究不断深入,不少学者提出建立运河学的设想。8月20—22日,在山东聊城召开的“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何构建运河学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看来,大运河作为漕运命脉,对南北交通、经济文化交流和多民族国家政治统一具有战略上的积极意义。因此运河交通为历代政府所重视,特别是明清时期。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
记者了解到,学界针对我国运河研究的起步较早,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涌现出众多学术成果,国内外产生的论著和论文数量都十分丰富,其中以明清时期的漕运和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经济史为主题的研究颇多。近年来,研究运河的取向渐渐多元,除了传统的史学、地理学、考古学领域外,还扩展延伸至城市规划、旅游学、民俗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等领域。
随着多元化运河研究的丰富,有学者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视角提出运河学学科构建设想。已经过世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生前被称为“运河三老”之一,曾多次呼吁开创“运河学”。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认为,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运河水利工程、运河区域经济社会、运河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而运河学的对象应包括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以及运河区域社会研究两大方面。
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为运河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角度。李泉介绍说,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运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还有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
大运河曾被看作国家经济命脉和生命线,对区域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李泉介绍说,运河区域研究的价值在于考察运河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傅崇兰介绍说,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全面展开,京杭大运河得到治理,改进水利设施,分河段修浚,河湖大堤全面加固。目前还有部分断流河道逐步恢复,运河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提升。
李泉认为,未来运河学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历史学、图书情报学和文献学的专业知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专题数据库,为学术界研究及关心运河的人们提供基本的文献资料,推进运河研究的深入,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历史材料方面的支撑。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历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脉久、水资丰、水源众的京华古城。《康熙顺天府志》赞昌平山川形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