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搬迁后时代 土壤修复之路怎么走?

2014-08-29 10:43:20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燕子矶地区只是整个南京市工业布局优化调整、污染企业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早在10年前,南京就开始对化工行业布局进行调整。

  2004年,南京市政府颁布《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了“全市化工企业向化工园集中,其他园区禁止上化工项目”的政策。

  2005年,南京市政府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主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高能耗、高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大且不易就地治理、扰民严重以及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城市要求的企业搬出主城区”。

  2006年,南京再一次重拳出击,先后搬迁了南京化工厂、南京化纤厂等一批污染大户,关闭了266家落后小化工企业。

  从优化产业布局到具体搬迁,3年之间,南京的步伐迈得不可谓不快。这其中,“小南化”和南京化纤厂的搬迁可谓具有典型意义。

  作为燕子矶地区最大的化工厂,也是全国重要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小南化”自1947年建厂起,至2007年搬迁,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

  2007年11月30日,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和市长蒋宏坤合力启动引爆开关,高达120米的南京化纤厂排气塔成功爆破,“小南化”38米的精馏塔也被成功拆除,并搬迁至江北新厂区继续使用。

  2010年,南京决定把燕子矶地区作为主城化工整治的重点区域,由此拉开了全市新一轮化工整治和转型发展的序幕;2011年,南京又全面启动了绕城公路以内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的工业污染企业整治工作。

  转型,已经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8家企业地块成为土壤修复重点

  污染企业搬迁,但土壤中因仍残存着各种污染物而变得“有毒”。要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必须进行土壤修复

  有了“壮士断腕”的毅力和决心,污染企业分批有序搬迁后,那些尚残存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就像是一只挡在土地二次利用面前的“拦路虎”,拷问着城市建设者的责任与智慧。

  “用一片狼藉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南京市环保局固辐处处长张世达这样描述他当年到燕子矶地区搬迁现场时的情景。

  面对记者,张世达依然记得起当初的景象:“企业都搬走了,现场就像大地震后一样,残垣断壁。地上污水横流,化工气味很重,我穿的衣服上全是味道。”

  “这样的土地,如果直接用做商业或地产开发,可以说是后患无穷、不敢想象。”张世达说。

  当时“小南化”搬迁也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现代快报》曾报道:“在南京所有搬迁的化工企业中,最受关注的要数到燕子矶地区的南京化工厂了。如今拆迁后的化工厂还留下‘后遗症’,空气中还能闻到残留的气味,土壤长期被化学物品侵蚀也变得‘有毒’。”

  2012年,南京市环保局对全市72幅地块在出让前进行了选址环境可行性评估,对其中28幅地块提出了土壤修复、退让、功能置换等调整意见或限制要求。“小南化”因土壤受化学品严重污染,被否决了商业开发的意向。

  张世达解释说,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企业搬迁后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前,必须开展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以明确评估受污染程度及修复和处置要求,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别是改为居住用地时场地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

  “根据‘先修复、后上市’的原则,针对燕子矶地区产业环境污染的特点,我们委托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对企

  业搬迁后腾空的土地可能存在的遗留污染问题,进行了科学严密的风险筛查和检测分析,确保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未来土地二次开发的环境风险。”张世达说。

  指挥部工程建设管理部部长胡韬告诉记者,在2010年“小南化”等企业搬迁后,指挥部就着手委托专业环境监测机构对这一区域内51家小化工原址的土壤、地下水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最终确定对南京化工厂、钟山化工厂、化学试剂厂等18家企业地块进行重点治理。

  “小南化”地块“去毒疗伤”不轻松

  58种挥发性有机物、89种半挥发性有机物、13种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达到了10米深,“小南化”土壤修复并不轻松

  从诞生到2010年搬迁至南京江北新厂区,原厂区同年底拆除完毕,“小南化”在燕子矶地区存在了60多年。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